疥疮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人生苦短,可糖是甜的,当唐朝人碰到蔗
TUhjnbcbe - 2023/4/23 19:33:00
视频网站免费vip账号 http://www.jpm.cn/article-123588-1.html

中国人大都熟识五味。“酸甜苦辣咸”风味迥异,各有千秋。可要论最吸引人的味道,那还得属“甜”。而要说到甜味,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糖了。糖自出现以来就多受垂青。从古到今,到内到外,人类多是无法逃脱这甘美的诱惑的,唐朝人也一样。那么,在唐朝,这甘甜的美味具体经历了哪些发展,又是由何原因引起的呢?

一、唐代以前的中国与蔗糖邂逅与发展史

01.汉代以前:甘蔗仅用于榨汁及药用

众所周知,糖的主要来源便是甘蔗。在我国,甘蔗在很久以前就被栽培种植,历史悠久。只不过那时候的甘蔗并不是用来制糖的。可能有客官会问,甘蔗不就是用来制糖的吗?不制糖,古人栽培那么多干什么?害,各位别急,古人虽不拿它制糖,但种它肯定是有用处的。只不过这种用处,我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而已。

这甘蔗呀,在古人眼里,是用来入药的。

怎么样?想不到吧?但这其实是真的。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上载有一部药方,其中有一项“治加”(即治疗疥疮)的处方中,就用到了“蔗”,当然,是做外科药敷用。毕竟甘蔗着实不太适合内服。

甘蔗虽然不太适合内服,但榨汁去残渣以后,却是难得的美味。古人虽没有发现蔗糖之妙,却早早发现了甘蔗汁。有多早呢?距今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饮用甘蔗汁了。当时,楚国辞赋家宋玉就在《招魂》中提到:“腼鳖、炮羔、有柘浆些”。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煮鳖肉,烹羊羔,再以甘蔗汁做饮料,以此来吸引魂魄归来。可见在战国时期,甘蔗汁是丰盛美味到*神都无法抗拒的。

同样提到甘蔗的还有西汉时期司马相如所著《子虚赋》。他在文中写到云梦有:“江蘸糜芜,诸柘巴直”,这里的“诸柘”指的就是甘蔗,再结合东汉服虔《通俗文》中所言:“荆州甘蔗”便不难看出,在中国南方湖北一带,早在战国或更早的时候就开始种植并食用甘蔗了。不过那时候甘蔗的主要食用方法还是榨汁,并没有到制糖的地步。

02、汉代以后:蔗糖技术逐渐被开发出来

古人人在喝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蔗汁后,终于开始尝试做一些别的甜食。比如说,把甘蔗汁熬更长时间使其浓缩,变为饴饧——啊,类似于一种粘稠的胶状糖浆。从陈寿所著《三国志》中所提吴国废帝孙亮曾“使*门以银械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饧”,以甘蔗饧进献,说明那时候,胶州蔗饧已经有了极高的地位。这也说明三国时期的饴饧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充足的传播。

而到了两汉时期,冶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班固所撰汉书中记载《郊祀歌》组诗中有一句“泰尊柘浆析朝醒。这里的“柘浆”,东汉人对其的注释为:“取甘蔗以为饴也”,而这时候的饴指的已经是蔗汁熬煮制成的膏状糖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人制糖的技术也在逐渐精炼。他们借助火或阳光将其加热使其凝固,形成足够浓度的粘稠液体,而这种液体冷却后就凝成了糖块,即汉人口中的“石蜜”。其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南中八郡志》:甘蔗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断而食之,甚甘。榨取汁,曝数时成饴,入口消失,人谓之石蜜。”

及至北魏,蔗糖已经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甘蔗远近皆有,交趾所产甘蔗特醇好,..榨取汁如饴饧,名之日糖,益复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棋,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者也”。从这段不难看出,唐以前的朝代其实就已经有了初步的冶糖技术,这为唐代的蔗糖出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么,站在前辈肩膀冶糖的唐朝,又有了什么新成就呢?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唐朝时期的蔗糖生产

01.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改进了石蜜技术

前文说过,到了汉代,我国人民已初步掌握了冶糖的要领,也能做出简易的糖块“石蜜”。但这种工艺到底过于原始粗犷,且对天气的依赖极大。今天是个好日子,完美!今天的石蜜将干干脆脆香浓美味。一旦天气不好,那这天的石蜜可就有水分了——名副其实的水分。阴天无法将糖块晾晒彻底,这样的石蜜不但口感差,而且不易保存。

显然,土法石蜜的质量参差不齐。而这样的石蜜显然是无法满足挑剔的统治者的需求的。可自己国家的太阳就是不够圆,怎么办?说也简单,自己的不行,还有外国的啊。

所以,从汉代起,我国就开始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等国运送蔗糖。据载,“天竺国”出产的石蜜,“甜於浮萍。非石之类,假石之名。实出甘蔗,变而凝轻。”口味佳,质量轻,简直完爆本国蔗糖。于是,汉代以来,天竺石蜜一直作为贡品在统治集团内部流传。

到了唐,中国依然从西域各国进口石蜜。不过唐代的统治者不满足于仅仅拿走成品。据《新唐书》及《续高僧传》记载,太宗皇帝曾于“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瀋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而高宗也在龙朔元年时“又敕王玄策等二十余人,随往大夏,并赠綾帛千有余段,王及僧等数各有差。并就菩提寺僧召石蜜匠,乃遣匠二人、僧八人,俱到东夏。寻敕往越州,就甘蔗造之,皆得成就。”

两次的学习之旅,不但带回了技术,甚至带回了印度糖匠指导技术。真可谓多方面、全角度、宽领域的学习。唐代冶糖也因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唐代改进的石蜜变白了。唐之前的石蜜多色黑,坚固如石。而第一次改造回来的匠人们所做石蜜,已经成了“饼块,*白色。”而二次改造的成果更是“煎则细白耳。”至此,土产石蜜便摇身一变,成了白天鹅。

除了变白外,唐石蜜的形状也开始变化。土产石蜜原为液态,难以储存。而首次改造回来的糖便有了“饼状”,二次改造回来更是千姿百态。据《新唐书》记载,当时的石蜜雕刻已经可以达到“为庐如舆状”以“岁献贵人”。成功的从朴实无华晋升花里胡哨,可喜可贺。

02、糖霜——唐朝和尚的偶然发明

随着不断的改进,唐代的蔗糖种类也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石蜜。新的甜味食物开始出现,比如由邹和尚所发明的糖霜。其透明如冰,大小品色不等。“堆叠如假山者为上,团枝次之,瓮鉴次之,小颗块次之,沙脚为下。紫为上,深琥珀次之,浅*色又次之,浅白为下。”其于王灼所著《糖霜谱》中详细记载。

03、巧用低温冷藏法

冰块冷藏之法自西周便已有所应用。《诗经》中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陵阴(冰窖)”。而到了唐朝,冰储之法进一步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比如说,糖储领域。唐人利用冰储之法来储糖可从一些诗文中一窥。如“蔗浆自透银杯冷,朱实相辉玉碗红。”又如“蔗浆归厨金碗冻,洗涤烦热足以宁君躯。”将冰和糖结合在一起,唐人之独具匠心可谓首一份儿了。

三、为何唐代的蔗糖技术能够获得显著发展

01、民间对蔗糖的需求量增加,推动蔗糖业不断改进技术,以获得更大发展

“南甜北咸”是国人熟知的一句俗语。在说明南北方差异巨大的同时,也说明了南方人对甜味的喜爱。甘蔗产地虽常驻南方,但真正开始冶炼并大规模食用还是在唐人掌握天竺冶糖技术后。

改进后的石蜜开始大规模推广,而这甘美的味道也迅速俘获了南方人的心。他们对蔗糖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石蜜有了广泛的市场。这促使糖匠们不断提升技术与增加产量以获得利润。总而言之,南人对蔗糖的喜爱提升了它的需求量,为蔗糖制造业提供了广袤的发展空间。

02、唐朝重佛教,佛寺与僧侣们对蔗糖技术的发展传播起到了突出贡献

前文说过,天竺糖蜜质高味好,是为特产。而天竺的“特产”除了蔗糖,还有佛教。可能是因为大家都是老乡的缘故,佛寺与僧人对蔗糖的热情远超常人。据载,唐代寺庙多占有大量土地,而种植作物以甘蔗居多。甚至有寺庙因为所种甘蔗过多有“蔗苑”之称。

除此之外,僧人对蔗糖的热情也很高。如同上文所提糖霜的制造者邹和尚,糖霜制造法正是由他云游所散播。而唐时类似邹和尚一般传播冶糖技术的僧人数不胜数。唐代佛教兴盛,佛教之人又多爱蔗糖。这也就间接地促进了蔗糖在唐代的传播。

03、在甘蔗种植技术方面沿袭前朝,使得甘蔗的产量提高,为蔗糖技术的改进提供基础

这点我们前文已经谈过,在此就不多累述,只谈结论:唐以前的初步冶炼法与甘蔗种植技术带来了初步的基础与足够的甘蔗产量,足以支撑起唐代对于冶糖的研究与发展。

四、结语

人生苦短,甜长。要在这世上过下去总归是不容易的,而在最难熬的时候。一口糖,一点甜能够带来的慰籍不可估量。唐人这般追求冶糖技术,也正是说明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而这份热爱在生活中,尤为重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生苦短,可糖是甜的,当唐朝人碰到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