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十月初三是立冬,俗语立冬不扫疥,单衣过寒
TUhjnbcbe - 2021/11/25 19:32:00

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我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具有重要作用,既是气候变化的风向标,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据史记记载,宋明时有人利用节气知识准确预测到旱年,通过水利设施调节,避免了粮食减产问题。经过数千年的历史传承,我国留下的俗语数不胜数,具有指导借鉴价值。当然,不能否认的是俗语本身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要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本文讲的俗语:“立冬不扫疥,单衣过寒冬”,就是古人总结出的俗语经验,意思很简单:假设立冬时不扫疥,穿着单衣就能过寒冬。虽然俗语有夸张,但能说明立冬扫疥的重要性,接下来将结合实际,带大家了解俗语的意思,明白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立冬是什么?

立冬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组成。一方面各地温度下降,昼夜温差加大,北方地区迎来初雪。另一方面温度的下降导致万物凋零,冬眠的动物进入休眠期。结合立冬三候看,具体表现有三种:一太阳直射点南移,昼夜长短变化,天气转冷;二温度下降中,有些地区冻土出现;三雀鸟南迁,只留下耐寒的鸟。某种程度,立冬不只是冬季到来,还是万物归藏,躲避寒冷冬天的开始。

虽然立冬代表冬天到来,但不能说明我国各地区温度都下降。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大,南北方地区温差大,地区间温差大。现阶段看,北方有些地区已经穿上厚棉袄,南方却还穿着短袖。

现代社会中,立冬相关的习俗被逐渐遗忘,而在古时候立冬有相当数量习俗,深受人们重视。古代帝王会举行盛大的仪式来庆祝立冬到来,封赏有功的臣子,自己则选择吃素食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普通百姓同样举行祭祀仪式,吃饺子和羊肉等食物来滋补身体。俗语中提的扫疥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习俗,人们以此表达对身体健康和五谷丰登的向往。

扫疥是什么?

伴随着立冬到来,温度大幅度下降,古人采取两类措施来保暖。一是把冬季用来保暖提温的暖炉拿出来点燃,意为开炉,用炉火来驱散冬季的寒气。二是烧热水,热水中放入能去除体内湿气的香料,促进人体健康,避免寒气积聚在体内。十几二十年前,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还保留着扫疥习俗:立冬当天,人们烧热水洗澡,把身上的寄生虫洗干净,避免冬季长期不能洗澡,引发皮肤疾病。

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我国冬季的供水供暖系统得到极大改善,人们每天都能洗到热水澡。立冬时节,不再用专门抽时间来洗澡,也不用担心冬季不能洗澡,身上出现疥疮,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立冬不扫疥,单衣过寒冬

俗语中提到立冬不扫疥,单衣过寒冬的原因有两点:一立冬扫疥指的是用洗澡来去除体内寒气,没有扫疥就说明立冬时温度高,冬季是暖冬的概率高;二古人把立冬前后的温度高低当成整个冬季的温度,以此预测冷暖冬。很明显,俗语的说法很偏颇,一方面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多,不同的因素都能影响天气;另一方面立冬前后的气候不能决定冷暖冬,冷暖冬形成具有偶发性。

即使冬季温度再高,都不能穿单衣,穿单衣过冬容易引发各类疾病。按照我国整个大气候背景,冬季最冷时,南方地区都要注意保暖提温工作,何况北方。相比北方的干冷,南方的湿冷带来的身体上的影响更大。每年网上的段子就是:北方人过冬靠暖气,而南方人过冬靠一身正气。

立冬将至,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到三大事项:一是注意保暖提温,避免身体受到寒冷天气影响,破坏人体各项机能正常运转;二注意锻炼身体,温度虽然下降,但还是要保持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提高幸福指数;三注意调节饮食,冬季饮食要能荤素搭配,避免过度过量饮食造成身体肥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说法是:冬季宜藏不宜露,藏既是指身体上藏,要保暖提温,也是指精神藏,注意休息睡眠,养精蓄锐。

结合本年度的实际,立冬是在农历十月初三,阳历十一月七日,本年度冬季很大概率是冷冬。不管温度再低,都要注意保暖体温,定期洗澡,避免身上出现疥疮。你对俗语:“立冬不扫疥,单衣过寒冬”如何看待?

猜你还想看:

立冬借势文案怎么写?看这一篇就够了!果断收藏

立冬文案来了

立冬冬季文案:寒来暑往,我们来日方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月初三是立冬,俗语立冬不扫疥,单衣过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