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您有多忙,请花1秒钟时间把它放到你的圈子里!可能您的朋友也需要!谢谢!
本文是合一学院,《合一医学》系列文章中的第53篇,查阅历史文章,
2、便秘:《疮疡经验全书》:“恣意耽者,又忍大便,遂致阴阳不合,关格雍塞,风热下冲,乃生五痔。”特别习惯性便秘者,大便的压迫,久蹲厕所,易致静脉丛瘀血扩张。
3、久泻、久痢、久咳:《医宗金鉴》:“有久泻久痢而生痔者”、“久病咳嗽而后生痔者”。慢性腹泻、痢疾、刺激肛管充血水肿、痔静脉瘀血扩张、加之长期腹泻、气血亏虚、中气不足、可促进痔核的发生。
4、妊娠及月经失调:《外科启玄》:“痔曰肠风是也,妇因难产久坐或经行时气怒、受冷、受湿,余血渗入肛内而生”。《医宗金鉴》:“又有产后用力太过而生痔者”。妇女妊娠、关格雍塞,经脉外溢,气血亏虚,房室过度,醉饱合阴阳,劳伤扰血,大便结燥等都可诱发痔。
久坐久蹲、负重远行、便秘努责、妇女生育过多、腹腔癥瘕,致血行不畅,血液瘀积,热与血相搏,则气血纵横,筋脉交错,结滞不散而成。
5、遗传因素:《疮疡经验全书》:“亦有父子相传者,母血父精而成。”《薛氏医案》:“痔疮之症或禀受胎*,或母腹中受热也”。先天不足加之后天因素的影响,遂发痔疮。
6、脏腑虚衰:《丹溪心法》:“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醉饮交接,多欲自戕,以致气血下坠,结聚肛门,宿滞不散,而冲实为痔也。”《疮疡经验全书》:“人生素不能饮酒亦患者,脏虚故也”。多因肝脾肾虚,导致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痔核脱出、便血。
7、感受六淫之邪:《内经》:“少阳之交,燠热内作……病瘫疹疮疡痈疽痤痔”。《东垣十书》“善为病者,皆是湿热风燥四气所伤,而热为最多也”。外邪侵入,燥湿化热,湿热互结,下注肛门诱发痔也。
8、其它:情志失调、久坐久站,竭力负重也可诱发痔疮,正如《薛氏医案》:“喜则伤心,怒则伤肝、喜怒无常、气血侵入大肠致谷道无出路,结积成块,生血生乳”。《外科正宗》:“夫痔者,乃素积湿热、过食炙,或因久坐而血脉不行,又因七情而过伤生冷,以及担轻负重,竭力远行,气血纵横、经络交错,又或酒色过度,肠胃受伤,以致浊气瘀血、流注肛门,俱能发病。”
晋代《针灸甲乙经》还系统阐述了针灸治疗痔疮的疗法。隋唐时期对痔的认识更加深入,《诸病源侯论》中,详载了五痔(牡痔、牝痔、脉痔、血痔、肠痔)的病名和证候,并增加了气痔、酒痔,分为七痔。
明代《外科启玄》分为24痔,计有脏痈痔、锁肛痔、莲花痔、内外痔、杨梅痔、核桃痔、石榴痔、鸡心痔等。按照现在的分类,痔疮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
西医病因病机
西医西医的认识:痔是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痔疮是人类特有的常见病、多发病。据有关普查资料表明,肛门直肠疾病的发病率为59.1%,痔占所有肛肠疾病中的87.25%,而其中又以内痔最为常见,占所有肛肠疾病的52.19%。男女均可得病,女性的发病率为67%,男性的发病率为53.9%;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其中20~40岁的人较为多见,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重,故有“十人九痔”之说。
1、解剖学因素:直肠静脉属门脉系统,静脉无静脉瓣、血液受重力作用,不易回流容易瘀积导致静脉曲屈扩张;人体在站立或座位时,肛门直肠位于下部,受重力和脏器的压迫,静脉回流易受障碍;直肠血管在不同高度穿过肌层,容易受粪块压迫及直肠肛门肌肉收缩,影响血流回流;痔静脉位于粘膜下层的疏松组织内,直肠壶腹常处于空虚状,周围缺乏支架固定,容易扩张屈曲成痔。我们认为痔疮是人类进化后才出现的疾病。
静脉曲张成痔学说
学说每个人在肛门口周围都有很多小静脉,当这些静脉不正常扩张或变大时,我们称为痔疮。到目前为止,痔疮的病因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有多种学说,今天了解一下静脉曲张学说。
静脉曲张学说认为,痔疮形成与静脉扩张淤血有关。静脉会扩张主要是因为长期静脉压力增加的缘故,例如便秘、怀孕及长期蹲坐等都会令静脉压增加,引起痔疮。长期饮酒可以使局部充血,肛周感染可以引起静脉周围炎,使得静脉市区弹性而扩张,营养不良可以使得局部组织萎缩无力,这些都可以让静脉曲张而导致痔疮。
痔疮最常见的症状是大便出血。除了痔疮以外,还有许多疾病也会出现便血,比如肛裂、直肠癌、结肠癌、直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等。其中尤其应引起我们重视的是直肠癌。有数据显示,90%以上的直肠癌病例在确诊前都曾被误诊,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把直肠癌当成痔疮!
如何区别痔疮引起的便血或其他疾病引起的便血?痔疮便血的特点是多数为无痛便血,血色鲜红,不与大便相混,或滴血、或喷射状出血、或血染手纸;
肛裂便血的特点是便血的同时伴有剧烈的肛门疼痛,一般便血量比较少,色鲜红。
直肠癌或结肠癌的便血特点是,血色暗红,血与粪便相混,带有粘液,伴有大便习惯改变,或便秘或腹泻,有的是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
溃疡性结肠炎的便血特点是暗红色的粘液血便,以腹泻为主,与结直肠癌相似,不太好鉴别,常需要做结肠镜检查来明确诊断。
肛管与直肠粘膜相结合处,有一条锯齿状的线叫齿线或梳状线。齿线距肛缘约2.5cm,位于内括约肌中部或稍低,男性平前列腺尖端,女性与会阴体齐高。
痔的临床表现:
内痔位于齿状线以上,由粘膜下痔内静脉丛扩大和曲张而形成的突起且柔软的静脉团块。另一种观点认为内痔是肛垫发生病理性肥大和移位所致。内痔的症状主要有出血、脱出、粘液流出,肛门不适、疼痛、便秘。外痔分为血栓外痔、结缔组织外痔、静脉曲张型外痔、炎性外痔,其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疼痛、肛门异物感。混合痔是发生在齿线上下同一部位,由内外痔核相连结,齿线消失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痔块。具有内痔与外痔的双重特征。因而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和体征。
痔的临床诊断:
1.病史有反复发作的便血或肛门内肿物脱出的病史。
2.视诊病人以下蹲或截石位,排便姿势,用力增加腹压,Ⅱ、Ⅲ期内痔可脱出肛门外,外痔可以直接通过视诊确诊。
3.指诊一般初期内痔,肛内指诊时不能触及痔核,Ⅱ、Ⅲ期内痔往往可于指诊时,在痔区有粘膜增厚感或摸到隆起的痔结节。
4.肛门镜检查是诊断痔的主要方法。可看清痔的部位、大小和形态。
5.其它检查包括乙状结肠镜等及临床生化检查。
痔疮按其位置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表面由粘膜覆盖,位于齿线上方,由痔内静脉丛形成,常见于左侧正中、右前及右后3处,常有便血及脱垂史。
外痔:表面由皮肤覆盖,位于齿线下方,由痔外静脉丛形成,常见的有血栓性外痔、结缔组织外痔(皮垂)、静脉曲张性外痔及炎性外痔。
混合痔:在齿线附近,为皮肤粘膜交界组织覆盖,由痔内静脉和痔外静脉丛之间彼此吻合相通的静脉形成有内痔和外痔两种特性。
痔疮四期
Ⅰ期,无痛苦,主要以便血、分泌物多、痒为主;
Ⅱ期,有便血,痔随排便脱垂,但能自行还纳;
Ⅲ期(又称为晚期),内痔脱垂于肛门口外,或每次排便脱出肛门口外,不能自行还纳,必须用手托回。
Ⅳ期,内痔脱出肛门无法回纳到肛门的里面。这种是内痔中最严重的病症。
内痔的分期
内痔发生在肛管齿状线以上,内痔一般不痛,以便血、痔核脱出为主要症状,严重时会喷血、痔核脱出后不能自行还纳,还有大便困难、便后擦不干净、有坠胀感等。根据内痔病变程度和临床表现又可分为三期:
一期内痔排便时带血,无脱垂,齿线上粘膜呈结节状隆起;
二期内痔便时带血、滴血或射血、痔核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三期内痔排便时或咳嗽、劳累、负重引起腹压增加时,均发生内痔脱出,并需用手还纳。
外痔分型
血管肿型:内痔表面粘膜粗糙且柔软,色暗红或朱红色,触之易出血,此型以出血为主要症状。
静脉曲张型:内痔表面较坚硬,带光泽,色暗红或青紫,痔体内为曲张的痔静脉和增生的结缔组织。
纤维化型:内痔表面坚硬,富有弹性,痔体表面略有白色纤维组织增生,易脱出,不易出血。
血栓外痔:主要发病特点为起病突然,疼痛剧烈,坠胀不适感明显,偶有全身症状。局部检查可见肛旁隆起肿物,可触及皮下硬而滑的包块,触痛明显。
炎性外痔:常由肛缘皮肤损伤和感染引起,多有肛门疼痛,在排便时疼痛加重,便血,肛门部有少量分泌物。局部检查肛旁隆起的肿物,色红,充血明显,有触痛,有时可伴有全身不适和发热。
静脉曲张型外痔:肛门缘隆起成椭圆形,触之柔软,不痛,在大便用力时可见暗紫色肿块,排便后或休息后体积可缩小,是皮下静脉曲张引起,亦为晚期内痔发展而致。一般只感肿胀不适,排粪时加重,发炎时才有疼痛症状。
结缔组织型外痔或皮赘外痔:系肛门缘皮肤皱襞变大,结缔组织增生、形成许多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皮赘。
内痔、外痔、混合痔的区别
内痔发生在肛管齿状线以上,内痔一般不痛,以便血、痔核脱出为主要症状,严重时会喷血、痔核脱出后不能自行还纳,还有大便困难、便后擦不干净、有坠胀感等。根据内痔病变程度和临床表现又可分为三期:一期内痔排便时带血,无脱垂,齿线上粘膜呈结节状隆起;二期内痔便时带血、滴血或射血、痔核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三期内痔排便时或咳嗽、劳累、负重引起腹压增加时,均发生内痔脱出,并需用手还纳。
内痔
内痔发生在肛管齿状线以上,内痔一般不痛,以便血、痔核脱出为主要症状,严重时会喷血、痔核脱出后不能自行还纳,还有大便困难、便后擦不干净、有坠胀感等。一般无疼痛,但有血栓形成成嵌顿时则有剧烈疼痛。
外痔
外痔位于齿线以下,以疼痛、肿块为主要症状,肛门周围长有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皮赘。根据其病理特点不同,又可分静脉曲张性、结缔组织性、血栓性及炎性四种。其中以炎性外痔最多见,主要表现为肛缘皮肤皱襞突起,红肿热痛、水肿、充血明显,有压痛,排便时疼痛加重,并有少量分泌物,有的可伴有全身不适和发热。
混合痔
兼有内外痔双重特征,临床以直肠粘膜及皮肤脱出、坠胀、疼痛、反复感染为主要症状。
嵌顿痔
脱出于肛门外的内痔,受到括约肌的夹持,静脉回流受阻,而动脉血仍不断输入使痔核体积不断增大,直至动脉血管被压闭,血栓形成,出现痔核变硬、疼痛、无法送回肛门内,称为嵌顿痔。痔核嵌顿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患者出现里急后重、肛门坠胀明显等症状,此时感染多局限在肛门局部,如果治疗不当,容易引起感染扩散,引起黏膜下、肛周或坐骨直肠窝脓肿,若脱落的细菌栓子沿静脉上行,加上抗生素使用不当或未使用任何抗菌药物,则会形成门静脉菌血症甚至脓*血症,亦可形成肝脓肿。治疗嵌顿痔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及时还纳脱出的痔块,解除嵌顿。
痔疮的治疗有三个原则:
1、无症状的痔疮,无需治疗。
2、有症状的痔疮,重在解除或者减轻症状,而非根治。事实上,痔疮无法单纯通过手术根治。
3、痔疮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龈交穴诊断
穴位痔疮的早期症状。痔疮是高发病,所以我们了解一下痔疮的早期症状是很有必要的。在生活中,一旦出现以下“痔疮的十大早期症状”,就应及时就医,不然等病情加重才想起来看医生就麻烦了,不仅耽误治疗,而且给自己的健康带来更多的危害。痔疮早期都有哪些症状?一,便血;二,疼痛;三,便时有物脱出;四,肛门瘙痒;五,坠胀不适;六,流脓;七,有分泌物;八,便秘;九,便频;十,有异物感。
:仰靠坐位。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龈者,齿根也,为三阳交会之所,故曰龈交。
:正坐或仰靠,提起上唇,于上唇系带与齿龈之移行处取龈交穴。
:
龈交穴下为上唇系带与牙龈之移行处、口轮匝肌深面与上颌骨牙槽弓之间。布有上颌神经的上唇支以及眶下神经与面神经分支交叉形成的眶下丛和上唇动、静脉。
:清热明目,宣通鼻窍。
:①急性腰痛。②痔疮出血、痔疾疼痛。③齿龈肿痛。④鼻渊。⑤癫狂。
龈交穴还是治疗痔疮的要穴。
齦交穴是督脈之終止穴,又為督脈之絡穴。《素問.氣府論》王冰注:齦交穴為“督脈、任脈二經之會”,《針灸聚英》又謂:“任、督、足陽明經之會”。因本穴具有清熱瀉火、解*消腫等功效,古代醫家多用於治療督脈、足陽明經之局部病症,主治牙齦腫痛、鼻中息肉、鼻淵等病。如《甲乙經》云:治“齒間出血者、有傷酸、齒床落痛、口不開引鼻中”、“鼻中息肉不利、鼻頭額竇中痛、鼻中有蝕瘡”。《大成》也云:“主鼻中息肉、蝕瘡、鼻塞不利、額竇中痛”,《百症賦》載:“鼻痔必取齦交”。齦交穴為督脈之絡穴,督脈通於腦,故本穴又有調節陰陽、開竅醒神之功,所以除能治療局部的病症外,並且還有疏通督經經脈調節氣血等作用。近代醫家進一步擴大其治療範圍,獨取本穴治療癲狂、酒糟鼻、急性腰扭傷、痔瘡等病,在臨床實踐中多獲顯著效果。
三棱針點刺或剪治上唇繫帶(齦交穴)治療痔瘡及肛門疾患,是根據“病在下者高取之”的取穴原則。因為齦交穴是督脈上的最後一個穴位,督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部,繞肛門向後,經尾骨下(長強穴),沿骶、腰、背、項後正中線上行,至風府穴進入腦內,越過頭頂,經額鼻上唇正中,進入口腔內上唇繫帶處的齦交穴。又因本穴為任、督、陽明之會,故痔瘡或肛門疾病能通過經絡的傳導、轉輸反映於口腔內的上唇繫帶。所以痔瘡病人多能在口腔內上唇繫帶上查找出陽性反應物(多為圓形成長形濾泡),且還可根據陽性反應物的位置以確定出肛腸病是內痔、外痔、混合痔、肛門裂等病症,還可反映出是輕度、中度還是重度的,是單純性、還是合併症等。故而用三棱針點刺法或剪治法的治療,通過經絡的轉輸、傳導而起到調節陰陽氣血的作用,使氣血周流於全身,從而使局部氣血得以疏通,改善了局部的血行和營養作用,達到治療痔瘡等肛腸疾患的目的。從另一個角度講,也是對痔瘡等肛腸病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斷其源,截其流”的作用。即可斷絕形成肛腸病的源泉,又可使形成肛腸病的各種因素、渠道衰竭,促使疾病痊癒。
让病人面对亮处,翻起他的上唇,观察唇内区口中与牙龈交界处的唇系带,如果那上面有几个小硬结或小白点,就是患痔疮的征象,其准确率达80%以上。
凡在上唇系带龈交穴上有点状结节或滤泡者,标示有痔核,一个滤泡标示一个痔,若有数个大小不等的滤泡,就标示有大小不同的痔,且滤泡之数量与所罹痔核数成正比。
:滤泡在上唇系带龈交穴左侧,标示痔核在肛内左侧;滤泡在上唇系带龈交穴右侧,标示痔核在肛内右侧;滤泡在上唇系带龈交穴上面,痔核多靠近截石位(截石位,手术取位的一种方式。特点是病人仰卧,双腿放置于腿架上,将臀部移到床边,能最大限度的暴露会阴,多用于肛肠手术和妇科手术。)12点,若在上唇系带龈交穴下端,痔核多靠近截石位6点。滤泡在上唇系带龈交穴正中线上,多是外痔,滤泡在正中旁,多为内痔;上唇系带龈交穴中线或中线稍上、下皆有滤泡者为混合痔。滤泡在上唇系带中间者多为混合痔。
延伸阅读:截石位名称起源
大约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在治疗膀胱结石时,患者取现在截石位这种体位后,医生从阴囊和肛门间横行切口进入膀胱取石,截石位是因为"切开取石"而来。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多年,直到年才有人提出经腹部切口进入膀胱取石,而到19世纪,经腹部切口进入膀胱取石才成为经典切口。而这种体位仍然以"膀胱截石位"这一名称继续沿用至今!
:滤泡色白而硬,标示痔核生长时间长;色红而软,标示痔核初生或时间短;红多白少,且松软肥厚,多标示肛门括约肌松弛或因痔核引起脱肛,往往脱肛与痔核两种情况同时并存。病程短者滤泡呈红白色鲜嫩样,病程较长者滤泡呈灰暗色混浊样变。
凡在上唇系带上有长条形结节者,标示瘘管。
:长条形结节越靠近上唇系带正中线,标示瘘管浅,靠近肛门外周;反之,标示瘘管深;若沿上唇系带上、下排列,标示瘘管在肛门周围。
肛瘘是炎症消失后,造成的瘘管,把直肠和外界直接接通了。
肛裂也有反映点,是在上唇系带的正中颜色呈红或粉红色多为急性肛裂。颜色呈暗灰或白色多为陈旧性肛裂。
治疗方法
治疗《*帝内经》曰:“病非人体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下面介绍几种治疗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帮助!
1龈交穴割治法有些患者龈交穴处或上唇系带下部有粒状或片状突起的白色小点或圆长不规则的小结节,称之为“痔疮结节”。刺激“痔点”或(和)“痔疮结节”可以治疗痔疮。“痔点”颜色越深,说明痔疮程度重,病程久。龈交穴处“痔疮结节”:60%的痔疮患者在龈交穴处或下方有一芝麻粒状大小不等的粉白色赘生物,如有此物者,可用三棱针直接挑刺此赘生物,效果尤佳。
龈交穴割治法定位:龈交结在上唇系带龈交穴处,小者如针尖,大者长约1.5厘米呈细长圆锥形状,但多数呈球形如小米粒大,少数呈扁平状或菜花状,结节多数是粉白色或粉红色,少数呈深红或紫红,硬度稍大于周围组织,结构致密。(挑龈交穴,主要是筋膜深处的白线一样的筋要挑断)!
治疗方法:龈交穴(在上唇内,上唇系带连接处取穴)。取坐位,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提起上唇取穴。在龈交穴处常规消*后,用右手持小针刀割治龈交结或用钩状小针刀挑割龈交结(上唇系带的滤泡)。用三棱针点刺龈交穴及内承浆穴几下出血5毫升以上,因为出血越多症状恢复越快,如果便血严重的加双委中,承山刺血。最后在脐部兑位、乾位、坎位埋线调理脏腑。脐部艮位、乾为、坎位扎针调理效果也很好,详细治疗请看下面具体介绍!!!
治污穴附近青筋刺血,对内外痔都有效!
左常波:制污穴治疗皮肤收口难题与穴位背后思想
在手肘部有青筋也要做刺血,此处也是其应象反射区。
如无龈交结,可将上唇系带用小针刀切割放血。
注意事项:①剪刺龈交穴时要注意局部止血。②剪后嘱患者半小时内不宜饮食较热的食物,以免导致局部出血。当天每于饮食后注意用冷开水漱口。③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如严重肺、心、肝、肾病、血液病、孕妇等忌用本疗法。④除外肛周脓肿、炎症、结直肠肿瘤等。
治疗依据:《灵枢·终始》篇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龈交穴为督脉的止穴,位于上唇系带与齿龈之移行处,为任、督、足阳明之脉交会穴。《针灸甲乙经》有“痔,会阴主之”之述,任脉、督脉同起于胞中,共出于会阴,其经气充盛、气血调和则不生痔,若经气失调,气血瘀滞,结聚肛门,积瘀为痔;阳明主降,若失于和降则浊气不行积于肠腑,使经脉受阻,积瘀成痔。可见痔的生成与任、督、阳明脉的经气息息相关,经气失调,痔生于下,反映于上,则在三脉交会穴龈交穴出现小粒状突起,割治龈交穴位,可以疏通三脉经气,调节诸阳元气、使气血周流全身从而使患部气血得于疏通,改善局部血行及营养作用,达到祛瘀通络消痔的目的。
医嘱:禁食辛辣食物,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每天做提肛锻炼2次,每次30下。
一般的痔疮患者在治疗后3天内,症状完全缓解。痔核的完全恢复在3个月内。这种方法痛苦小,一般一次治愈,不易复发。
2腰背皮肤反应点(痔点)挑治痔点挑治法定位:痔疮病人在背腰皮肤的反应点通常称之为“痔点”。痔点范围多在上起第7颈椎棘突平面,下至第5腰椎棘突平面,两侧至腋后线,但多见于中下部。“痔点”特征:形似丘疹,稍突起,如小米粒大,略带光泽,多为暗红、棕褐色,压之不退色,有的痔点还长有一根毫毛。痔点必须注意与痣、毛囊炎、色素斑(青黑反应点)等鉴别。寻找困难时,可用两手在患者背部循摸,边摸边找,有时背部也可出现数个痔点;可选用其中最明显的一个,痔点越靠近脊柱,越靠下,治疗效果越好。如果背部找不到痔点,就选其压痛最敏感的一点,那便是痔点!
治疗方法:病人卧位或骑在骑子上,两手扶住靠背椅架,充分暴露背部。痔点确定后,先在局部用碘酒、酒精消*,然后用钩状小针刀挑破痔点皮肤,再往深部进针,可挑出白色半透明纤维样物,将其挑断,以挑尽为度。在操作时,针的方向与脊柱平行,创口长约3~4mm,深约3~4mm,一般无出血,或稍有出血,最后用碘酒在挑治点消*,盖上无菌纱布,并贴以胶布固定即可。一般挑治1次可见效,若未愈可隔5日再挑1次。
注意事项:①凡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如严重肺、心、肝、肾病、血液病、孕妇等忌用本疗法。②过饥、过饱、过于疲劳禁用或慎用本疗法,以防晕针,若挑治时发生晕厥,应平卧,掐人中、内关等穴位。③严格消*,挑治后3~5日内,局部不着水,以免伤口感染。④挑治后当日避免重体力劳动,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治疗依据:痔点多发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按照中医“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理论,人身背属阳,足太阳经与督脉循行于背脊部,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阴阳、行气血都需由经络来完成。挑治疗法源于古代的“半刺”,属于“刺络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挑治痔点是通过强刺激手法调理经络,平衡阴阳,行气血,从而起到消炎、止血、止痛、祛瘀等作用,恢复脉络的正常循行,使痔核水肿缩小、消失。
3穴位切剥法穴位切剥法、二白穴切剥法定位:二白穴:平卧位,于前臂屈侧,腕掌侧横纹上4寸(同身寸),桡侧屈腕肌腱的两侧定位二白穴,左右前臂各两穴。
治疗方法:局部常规消*,小针刀直刺二白穴深约0.8寸,有酸麻胀重感后,左右前后拨动,以病人能耐受为限。拔针后无菌干棉球压迫,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便后温水坐浴,无需口服药物。
治疗依据:二白穴在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之区域,为经外奇穴,主治内、外痔及脱肛。针刀切拨穴位,较针灸方法刺激强度大,有祛散郁滞、通经活血、消肿止痛等作用
②背部腧穴切剥法:定位:内痔选择气海俞,大肠俞和长强穴旁开1寸处;外痔选择肾俞、中髎、次髎、下髎;混合痔选择气海俞、命门、小肠俞、中髎和长强穴等进行挑治。治疗方法:病人俯卧,充分暴露背部。穴位确定后,局部常规消*,针刀刀刃与骶脊肌肌纤维呈平行方向刺入,穿破皮肤、皮下组织,约50px左右,至病人感酸、麻、胀、痛时,先左右前后分筋、理筋2~3刀,然后施行松筋手法,刀刃转向与肌纤维方向呈垂直状,水平切断部分肌纤维。术后创口用创可贴固定。对侧穴位施术方法同上。若未愈可隔5日再切剥1次。
注意事项:①凡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如严重肺、心、肝、肾病、血液病、孕妇等忌用本疗法。②过饥、过饱、过于疲劳禁用或慎用本疗法,以防晕针,若切剥时发生晕厥,应平卧,掐人中、内关等穴位。③严格消*,挑治后3~5日内,局部不着水,以免伤口感染。④切剥后当日避免重体力劳动,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治疗依据:背部腧穴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按照中医“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理论,人身背属阳,足太阳经与督脉循行于背脊部,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阴阳、行气血都需由经络来完成。针刀切剥法是通过强刺激手法调理经络,平衡阴阳,行气血,从而起到消炎、止血、止痛、祛瘀等作用,恢复脉络的正常循行,使痔核水肿缩小、消失。
4针灸治疗★“八卦脐针”针刺法治疗痔疮简介
脐针疗法是采用方位补泻法的原理进行治疗的。从脐针方位的分类、特点入手,分析其与补泻的关系。脐针的方位补泻法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阴阳术数构系,建立在疾病相关学和分方归类上,熟练掌握脐针方位补泻法,可对虚实夹杂疾病产生明显疗效。
案例:女,52岁,农民,大便干,带血疼痛,肛门有一花生大的包(外痔),一个星期。
脐针;艮、乾、坎。
效果;第一次,疼痛消失大半。
第二次,疼痛消失,大便已缓解,痔核略小。
第三次,痔核缩小一半,病人治疗五次,愈。
★“董氏奇穴”针刺法治疗痔疮简介
处方: 取其门、其角及其正3穴。
其门穴位于手背,在桡骨上缘、手腕横纹正中央上2寸靠内侧1寸处;其角穴在其门穴直上2寸;其正穴在其角穴直上2寸。主治:痔疮痛,痔疮出血,大便脱肛(另可治子宫炎、卵巢炎、腹膜炎、尿道炎、膀胱炎)。针刺法:直刺无效,应斜刺,由桡骨上缘以15°向外斜刺1.5寸。
配穴:
(1)便秘:三其穴+花骨四穴。
(2)小腹胀气:三其穴+四花上穴+灵骨穴+火菊穴。
(3)董公病例,用三其穴治疗性冷淡,针刺本穴10余次意。
(4)子宫、卵巢瘤、癌、炎等:三其穴+三重穴+门金穴+妇科穴。
区別:
(1)三其穴位于外关穴内侧一寸处,外关穴为三焦经,三其穴入大肠经,其穴位、主治不一样。
(2)三其穴较少单独使用,都取倒马针法用。
左常波老师的大叉穴也可治痔疮,配合新八髎穴,症状缓解较快!
董氏放血疗法及大叉穴的运用发挥
刺血颜色辨病
左常波刺血(阴络刺血、微络刺血、八关大刺)
新八髎穴的取穴方法
新八髎定位:尾骨下一横指,旁开一横指扎第1针,向上一横指扎第2针,并依次从下向上略向外延伸,呈倒八字型,使用3寸针刺入,当刺入髎孔时,有落孔感,针体会被吸入髎孔,当针尖刺在骨壁上时,应适当退针,调整方向,这样针刺就比较容易了。注意扎时心情要沉稳,手法老练,下针从容,不焦不燥。
5中药治法一、罗大伦先生分享的家传秘方:蚯蚓磨粉内服,简便廉验。其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值得我们每个中医人学习。
罗先生言:我们家以前是祖传的中医肛肠科,有一个治疗痔疮的秘方——蚯蚓治痔疮。对于单纯的内痔或者外痔、混合痔,用蚯蚓来治很有效。去药店买地龙五十克,让药店给研成粉末,装入胶囊,每次服用六颗,早晚各一次。还可以将地龙磨粉,跟两倍于药物体积的瘦猪肉馅儿搅拌,不要放佐料,包成饺子,蒸熟,每次吃七至十个,一日两次。可以蘸佐料吃,味道虽然怪些,但是效果不错。连吃四五天,就可以达到收缩痔疮的效果。大家不必惊讶,地龙在国外某些地区就是食物,做菜常用。
我曾在博客上公布过蚯蚓治痔疮的秘方,很多网友用过之后得到了解脱,这令我非常欣慰。
二、治痔王幸福先生方
补中益气汤合乙字汤
处方:
生*芪50g,当归15g,*参15g,白术15g,柴胡15g,*芩30g,升麻10g,陈皮10g,生甘草10g,大*10g。出血者,加卷柏;下坠者,加薤白。水煎服,7~10剂可治愈。
主治:
内痔,外痔,混合痔,尤其对出血者疗效更好。
按:
痔一证,一般都认为是湿热下注,*邪壅滞,而采取大剂清热解*,透*散结的方药。其实这只是看到了其一。痔一证,产后妇女和久坐之人易得之,我在临床上每每见之,思之良久,乃悟出了原因。孕妇产后易气血虚弱,久坐之人易伤气,皆中气下陷。气陷于下,血流则慢,瘀久自然就形成了痔核。现治方法乃治标,未治本也。要想从根本上治愈痔,就要从本下手,于是就想到了提升中气,用补中益气汤的思路。
无独有偶,一日在读《医话医论荟要》中董德懋《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一文时,恰有此案例,心中为之一振,原来已有前贤在用。在此一并录之: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
补中益气汤为金元李东垣创制名方,用以甘温除大热,升提中气。历代医家颇为推崇,方论和验案甚多,在此只谈谈自己在临床应用上的一点体会。
内痔出血亦为本方加味有验病证。
如康某,男,30余岁,某印刷厂工人。内痔出血8年,贫血,面色?白,四肢无力,腹部有下坠感,大便后带血,色鲜红,淋漓不已。余以补中益气汤原方加槐花6g,地榆6g,侧柏炭6g。5剂而已。方中槐花、地榆、侧柏炭清热凉血,以治其标;补中益气汤原方升提中气,以治其本。标本兼顾,宿恙可速痊之故也。
前贤有验,我更应改进效之,我将平时治痔有效的乙字汤(柴胡、*芩、升麻、当归、大*、生甘草)和补中益气汤合并在一起,标本兼治,结果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一般的痔患者用7~10剂就可治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疗效可靠,现已成为我治疗痔的专用之方。
后在网上也看到一则治疗痔的医案,大同小异,现一并列出。即补中益气汤加四妙勇安汤。其方为炙*芪50g,*参20g,当归30g,升麻3g,柴胡3g,陈皮10g,炙甘草20g,玄参30g,金银花30g。效果不明显时加红参10g。治内痔、外痔、混合痔,一般5~10剂即愈。真乃异曲同工之妙,前贤后学思想一致,慧者所见略同。
痔疮,肯定与中气下陷有关,但究其因,还是手太阳(小肠)之病。《金匮要略》:“小肠有寒,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又《素问.气厥论》:“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下心为必)瘕,为沉痔”。又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言“肠澼为痔”,又于灵枢中说“肾脉微涩,为不月、沉痔”。盖小肠为火腑,大肠燥金,小肠有火则病,病则势必乘其所不胜,金本为燥,丙火乘之,未端魄门定是重灾区。小肠之火,或是丁火移热于小肠,但大多为土湿水寒,中气不运,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湿浊下陷;又木郁土中,气机不畅,气血郁滞;司前后二便之肾,运权无力。治之大法,不外清热祛湿活血行气补中升陷。
三、李磊医生分享临床治疗痔疮,一般让患者口服补中益气丸(每次18克,每日3次)和槐角丸(每次6克,每日3次),连续服用3个月,一般不再复发。
中医药方面还有很多方剂,在此概不赘述!
6音频疗愈宇宙万物都会振动,
而每一个振动体都能传达或影响信息,
这就是能量的定义。
所有的治疗都源自振荡,
而这就是频率的基础。
频率指的是某个物件在振动时的周期速度,
通常以赫兹为单位,也就是每秒的周期性振动次数。
音频疗愈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