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这些药名相近的中药,你能区别使用吗
TUhjnbcbe - 2021/7/17 23:19: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呢 http://m.39.net/disease/a_5416230.html

在中药学上,有许多药名相近或相似的中药,临床使用容易混淆。这些药物,有的不是同源药材,有的虽是同源药材但性味功效不同或加工炮制不同等,使其主治功效存在一定差异,作为临床医生,应认真甄别,合理使用。笔者在业务工作中,对部分药名相近或相似的中药进行了一些学习整理,现将整理后的第一部分内容解述于后,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麻*与麻*根

麻*:入药的是麻*的枝茎。其性温、味辛微苦,归肺、膀胧经,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而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者;或水肿兼有表证或风寒外束,肺气雍闭之咳喘证;或与其它药物配伍,用于风湿痹痛、阴疽痰核等症,有温散寒邪的作用。

麻*根:入药的是麻*的根。其性平、味甘,归心、肺经,有止汗之功效,适用于气虚自汗、阴虚盗汗。对气虚自汗者可配伍*芪、白术等,对阴虚盗汗可配伍五味子、牡砺等。

区分要点:麻*轻扬,偏于上升发散;麻*根质重,偏于下降收敛。

二、桂枝与桑枝

桂枝:其性温、味辛甘,归心、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之功效,可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等病症。

桑枝:其性平、微苦,归肝经,有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之功效,临床用于肩臂、关节酸痛麻木等症。

区分要点:桂枝与桑枝都能通经络,治痹证,用于上肢痹痛。但桂枝辛温,有温阳散寒通络之功,故偏于治寒痹;桑枝偏凉,有祛风除湿通络之功,以风湿热证为宜。

三、生姜与干姜、炮姜

生姜:性味辛温,归肺、脾经。功可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适用于风寒感冒,肺寒咳嗽,胃寒呕吐、腹痛。可解半夏、南星、附子、乌头鱼蟹之*。

干姜:性味辛热,归脾、胃、心、肺经。功可温中散寒、温脾暖胃、温肺化饮、温经止痛、回阳救逆。用于脾胃寒证,实寒、虚寒皆;寒饮伏肺证,亡阳证。

炮姜:性微苦、涩温,归脾、肝经。功可温经止血,补虚回阳。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如吐血、便血、崩漏等见血色暗淡、手足欠温、舌淡脉细,或用于脾胃虚寒之腹痛泻痢。

区分要点:炮姜与干姜功效相似,但炮姜温里作用弱于干姜而长于温经止血,适用于虚寒性出血。中医认为“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中医处方中,还有煨姜、黑姜、姜皮、姜汁多种同源药材。但因加工炮制不同,性味各异,临床主治和疗效也不同。

四、防风与防己(木防己、汉防己)

防风:性味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定搐作用。主治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防风可祛内外之风,为风中之润剂,能走十二经,一般做解表药使用,随配伍不同风寒、风热皆可。

防己:性味苦、辛,寒,归膀胱、肾、脾经。功有利水消肿,祛风止痛作用。主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疹疮*,风湿痹痛。临床处方中有用汉防己和木防己之分,汉防己利水消肿作用较强,木防己祛风止痛作用较好。

区分要点:防风为解表药,防己为祛风湿药。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兼解痉,偏治表证;防己祛风湿、止痛并有利水消肿之功,偏治里证。

五、羌活与独活

羌活:性味辛、苦、温,归膀胱经、肾经。功有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作用。可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或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肢节疼痛、肩背酸痛,尤适用上半身疼痛。独活:性味辛、苦、温,归肝、膀胱经、肾经。功可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解表。用于风湿痹痛尤以下部之痹症为适宜。主要用于腰腿及下肢痹痛。

区分要点:羌活性较燥烈,偏于发散,风湿在上者为宜。独活性较缓和,发散力不及羌活,而善于治下部之痹痛。独活用于风寒表证兼有湿邪时,其解表之力较羌活弱,常与羌活同用。

六、辛夷与细辛

辛夷:性味辛,温。归肺、胃经。有散风寒,通鼻窍作用。用于风寒头痛,鼻塞,鼻渊。

细辛:性味辛,温,有小*。归肺、心、肾经。为手少阴肾经的引经药。其功效有三:取其祛风、散寒、止痛之作用,用于治疗头痛、痹痛、腹痛、牙痛;取其散寒解表作用,用于治疗风寒表证;取其温肺化饮作用,用于治疗痰饮咳喘;取其宣通鼻窍作用,用于治疗鼻渊、鼻塞。

七、苍术与白术

苍术:性味辛、苦,温。归脾、胃、肝经。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作用。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躄,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

白术:性味苦、甘,温。归脾、胃经。功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功擅健脾、和胃、安胎,可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区分要点:这两个药都有健脾祛湿作用,但白术偏于利水祛湿,苍术偏于燥湿。白术以益气健脾为主,多用于脾虚湿困而偏于虚证者;苍术以苦温燥湿健脾为主,适用于湿浊内阻而偏于实证者。白术还有利尿、止汗、安胎作用;苍术还可发汗解表、祛风湿、明目。

八、白菊花(杭白菊)与*菊花(野菊花)

白菊花:性味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功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主治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目赤昏花;或肝肾不足,目暗昏花,眩晕惊风;或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或肝经风热,肝火上炎导致的目赤肿痛,有疏风清肝明目之效;或清热解*,可用于治疗疔疮肿*。

野菊花:性味苦、辛、凉,归肺、肝经。有清热解*,疏风散热,消瘀散肿,明目作用。

区分要点:白菊花功可清肝明目,适用于肝火上炎引起的视物模糊、头晕目眩。野菊花功可清热解*,适用于目赤肿痛、疔疮疱疖。二者虽然都有清火作用,但侧重不同,白菊花偏于治疗虚火,*菊花偏于治疗实火。

九、知母(毛知母)与贝母

知母:性味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之功。用于肺胃实热证和肺肾虚热证。

贝母:性味苦、寒,归肺、心经,具有化痰止咳、清热散结之功。用于外感风热或痰热咳嗽,也用于瘰疬或臃肿疮*等症。

知母为清热润燥药,贝母为化痰润燥药,二者皆属于肺经气分药,常相伍为二母散,有清肺化痰,润肺燥之功效,多用于肺热咳嗽、肺燥咳嗽、阴虚火旺之咳嗽,对于干咳无痰或痰*质黏难以咯出者较为适宜。

十、川贝母与浙贝母

川贝母:性凉而甘,兼有润肺之功,多用于痰热咳嗽,外感内伤皆可用之,以肺虚久咳、痰少咽燥尤适宜。

浙贝母:性苦寒,开泄力大,清火散结作用较强,多用于外感风热或痰火郁结的咳嗽或瘰疬,擅于消肿散结。

十一、天冬与麦冬

天冬:性味甘、苦,寒。归肺、肾经。有养阴润燥,清肺生津之功效。用于肺燥干咳,顿咳痰黏,咽干口渴,肠燥便秘等。

麦冬:性味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功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等。

区分要点:二者性能相似,皆有滋肺阴、润肺燥、清肺热,又可养胃阴、清胃热、生津止渴功效,多相须为用。对于肠燥便秘者,有滋阴增液、润肠通便之功。但天冬偏于苦寒,清火与润燥之功较麦冬强,天冬还有滋肾阴之功,适用于肾阴不足,虚火亢盛之症。麦冬微寒,清火与滋润之力较天冬弱,但滋腻性亦较小,且能清心除烦、宁心安神,故可以治心阴不足及心火亢盛之症。

十二、生地与熟地

生地:即生地*。性味甘、寒,归心、肝、肾经。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用于热入营血,或阴虚内热,或精伤口渴、内热消渴,或肠燥便秘等症。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勿用。

熟地:即熟地*。性味甘,微温。归肝、肾经。有补血养阴,填精益髓之功。临床用于血虚诸证和肝肾阴虚诸证。

区分要点:二者为同一药物的不同加工品,都是地*的干燥根块,只不过生地为鲜品,熟地为蒸制品。两者均有滋阴生津之功,可治阴虚津亏诸症,但生地长于凉血,熟地长于补血。

十三、白芍与赤芍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作用。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月经不调、自汗、盗汗等症。

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消肿和散瘀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温病热在血分及血热等症,或血滞经闭、痛经,或跌打损伤瘀肿疼痛,或痈肿、目赤肿痛、胸胁疼痛等症。

区分要点:二者性味皆苦凉,归肝经。但白芍养血,赤芍凉血;白芍补肝阴,赤芍清肝火;白芍养血敛阴,赤芍活血消肿;白芍缓急止痛,赤芍祛瘀止痛。白芍补而不泻,赤芍散而不补。二药相配伍,起到一散一敛一泻一补,对阴虚加瘀偏血热之症较好。

十四、茯苓(白茯苓、赤茯苓)与土茯苓

茯苓: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之功。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尿少、痰饮等水湿诸症和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赤茯苓是茯苓皮里面的红色部分,功偏利尿、泻心火。白茯苓是赤茯苓里面的白色部分,功偏利湿健脾安神、化痰)

土茯苓:性味甘淡,平。归肝、胃、脾经。有解*,除湿,利关节作用。常用于治疗湿*引起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脚气,痈肿疔疮,瘰疬,牛皮癣,梅*,淋浊等。

十五、柴胡与银柴胡

柴胡:性味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胆、三焦经。功可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多用于伤寒邪在少阳证,肝郁气滞证及气虚下陷诸证。

银柴胡:味甘、性微寒,归肝、胃经。功可退虚热、清疳热。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盗汗等症。

区分要点:银柴胡和柴胡是源于不同科属、不同植物、功效各有异同的两味中药。银柴胡和柴胡皆能退热,但银柴胡以清虚热为要,治阴虚骨蒸潮热;柴胡擅长于解半表半里之邪,为治伤寒邪入少阳之要药,以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症状者为佳。

十六、柴胡、前胡与白前

柴胡:性微寒,味苦、辛,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可治疗表证发热及少阳证,肝郁气滞证,气虚下陷诸证。

前胡:性微寒,味苦、辛,归肺经。具有降气化痰,疏散风热的功效。主治痰热咳喘,风热咳嗽等病症。

区分要点:前胡主要治疗咳嗽痰喘证。柴胡主要治疗少阳证、肝气郁滞证、气虚下陷证。

白前:性微温味辛、苦,归肺经。具有降气,消痰,止咳。用于肺气壅实,咳嗽痰多,胸满喘急。

区分要点:白前与前胡都有降气化痰作用,但白前多用于痰湿较盛的咳嗽,偏于燥湿化痰,前胡多用于外感风热咳嗽,偏于清热化痰。

十七、*连(水*连)与胡*连

*连:味苦、大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之功。适用于肠胃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呕吐,及热病火热炽盛、壮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和痈肿疮*、疔*内攻、耳目肿痛等一切实热火*,三焦热盛之证。

胡*连:性味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功能退骨蒸,除疳热,清湿热。

区分要点:二者均为苦寒清热燥湿之品,善除胃肠湿热,同为治湿热泻痢之良药。但胡*连功擅退虚热、除疳热,其清虚热,退骨蒸作用较强,而*连则适用于一切实热火*,三焦热盛之证,为泻火解*之要药。

认识一下水*连:水*连属紫草科,主要生长在水边,性味苦寒,比*连还苦,有清热,利尿作用。用于*疸、腹水,小便不利;外用治眼结膜炎。

十八、牛蒡子与牵牛子

牛蒡子:性寒,味辛、苦,归于肺、胃经,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利咽、通便的功效。用于风热感冒而见有咽喉红肿疼痛或者咳嗽痰多,火*内结引起的痄腮、喉痹及痈肿疮*等热*病症。对于风湿引起的疮疥、皮肤瘙痒等症有散风止痒之功。还有通便滑肠的作用,可用于改善便秘症状。

牵牛子:性味苦、寒,有*。归肺、肾、大肠经。有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作用。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痰饮积聚,气逆喘咳,虫积腹痛,蛔虫病,绦虫病。李杲有牵牛子“少则动大便、多则下水”之说。

十九、夏枯草与谷精草

夏枯草:性味辛、苦,寒。归肝、胆经。功可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高血压。

谷精草:性味辛、甘,平。归肝、肺经。功可疏散风热,明目,退翳。用于风热目赤,肿痛羞明,眼生翳膜,风热头痛。

二十、乌头(川乌、草乌、附子)与乌药

乌头:乌头是川乌和草乌的统称,为毛茛科植物。而川乌和草乌是同一种系下的两种不同的植物。川乌的茎是直立的,一般高约一米左右,开紫色花,根为团块状,母根入药称乌头,侧根(子根)入药为附子,炮制后就是常用的附片(因为是附生于川乌的主根上,故名附子)。草乌的茎是蔓生攀援状藤本,一般长约三米左右,也开紫色花,但草乌的根是长块状,没有附子。二者均有大*,都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作用,不过川乌的*性小一点,草乌的*性大一点

(注:川乌头与草乌头,在明代以前多统称为乌头。至《本草纲目》始明确区分,云:"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者是也。"此说与目前商品川乌头、草乌头的来源基本符合。但川乌头之栽培,始见于《本草图经》,故宋以前所称之川乌头,似亦属野生之乌头。)

川乌:性味热,辛辣、麻舌、苦,有大*。归心、肝、肾、脾经。有祛风除湿散寒,温经止痛作用。内服煎汤,用量为3~9克;研末,每次1~2克;可入丸、散。外用可适量研末撒或调敷。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生品内服宜慎用,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草乌:性味辛、苦,热;有大*。归心、肝、肾、脾经。功可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一般炮制后用。生品内服宜慎用。不宜与贝母、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同用。

附子:温里药,性味辛、甘、大热、有*,归心、肾、脾经。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临床常用于亡阳证、阳虚证、寒痹证。附子有*,内服一般是经过炮制的附子,需要先煎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

乌药:也称天台乌、台乌。性味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作用。用于寒凝气滞,胸腹胀痛,气逆喘急,膀胱虚冷,遗尿尿频,疝气疼痛,经寒腹痛。一般临床用量3~9g。

区分要点:川乌、附子、乌药性味皆辛温,为温热药,都有散寒作用。但:川乌是祛风湿药,有祛风除湿散寒、温经止痛作用,多用于风寒湿痹症。乌药是行气药,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作用,常用于寒凝气滞导致的胸腹、疝气疼痛及痛经。附子是温里药,有温中回阳救逆之功,常用于亡阳证、阳虚证、寒痹证

二十一、肉桂、桂圆肉、桂枝

肉桂:处方上有时写为官桂、玉桂、筒桂。性味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功能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阳虚眩晕,目赤咽痛,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奔豚,经闭,痛经。

桂圆肉:处方有写为龙眼、桂圆、圆眼。性味甘,温。归心、脾经。功可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

桂枝:性温、味辛甘。归心、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之功效。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区分要点:肉桂是温阳散寒药,桂圆肉是养血安神药,桂枝是辛温解表药。

二十二、吴茱萸与山茱萸

吴茱萸:性味辛、苦,热;有小*。归肝、脾、胃、肾经。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之功效。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外治口疮;高血压。内服用量一般为1.5~4.5g;外用适量。

山茱萸:常用山萸肉。性味酸、涩,微温。归肝、肾经。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作用。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内服一般用量为6~12g。

区分要点:吴茱萸为温散药,有温阳散寒作用。山茱萸为收补药,有收涩固脱和补益肝肾作用。

二十三、花椒(川椒)与椒目、胡椒

花椒:又名川椒、香椒、大红袍,为花椒的果皮。性温,味辛,有小*,具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的功效,还可解鱼蟹*,常用于治疗积食停饮、心腹冷痛、呕吐、噫呃、风寒湿痹、泄泻、痢疾、疝痛、齿痛、阴痒、疥疮等症,杀灭蛔虫、蛲虫亦有很好的疗效。

椒目:又名花椒目,为花椒的种子。性寒,味苦辛,有*,具有利水消肿、祛痰平喘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胀满、痰饮喘逆等症。《唐本草》记载:主水,腹胀满,利小便。《本草备要》记载治胀,定喘,及肾虚耳鸣。

胡椒:为胡椒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实。味辛,性热;归胃、大肠经。具有温中止痛,下气消痰,开胃进食的功效。主治胃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癫痫,风虫牙痛,蜈蚣咬伤等。

二十四、丁香与公丁香、母丁香

丁香:性味辛,温。归脾、胃、肺、肾经。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功效。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常用量为1~3g。不宜与郁金同用。

公丁香与母丁香来源于同一种植物,只不过公丁香为丁香的花蕾,母丁香为丁香的干燥果实。二者作用相似,但母丁香药力较弱,功效较差,临床一般多用公丁香。

二十五、大茴香(八角茴香)、小茴香

大茴香:又称大料、八角、八角茴香。性味辛,温。归肝、肾、脾、胃经。有温阳散寒,理气止痛之功效。用于寒疝腹痛,肾虚腰痛,胃寒呕吐,脘腹冷痛。

小茴香:性味辛,温。归肝、肾、脾、胃经。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之功效。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睾丸鞘膜积液。盐小茴香暖肾散寒止痛。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经寒腹痛。

二十六、橘皮与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

陈皮(橘皮):为橘子皮。性温,味辛、苦,归脾、胃、肺经。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功效。主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消化不良;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

橘核:为橘子的种子。性味苦,平。归肝经。功能理气散结,止痛。适用于疝气疼痛、睾丸肿痛及乳房结块等。

橘络:为橘子的中果皮与内果皮之间的纤维束群。性味甘、苦,平。归肝、肺经。功能行气通络,化痰止咳。适用于痰滞经络之胸痛、咳嗽、痰多。

橘叶:为橘子树的叶子。性味辛、苦,平。归肝经。功能疏肝行气,散结消肿。适用于胁肋作痛、乳痈、乳房结块等。

化橘红: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接近成熟外层果皮。性味辛、苦,温。归肺、脾经。功能理气宽中,燥湿化痰。适用于湿痰或寒痰咳嗽,食积呕恶,胸闷等。

区分要点:陈皮与橘皮药材同源。处方上写橘皮,一般是指鲜的橘子皮;写陈皮,一般是指橘皮老的或隔年的。鲜的橘皮偏于疏肝破气、消积化滞,可治疗肝气郁滞所引起的胸肋或乳房胀满疼痛及食积气滞所致的胃脘胀痛等。经晾晒隔年的陈皮挥发油含量减少,而*酮类化合物相对增加,更长于理气调中,燥湿化痰,一般可用于治疗脾胃气滞及痰湿所致各类病症。

二十七、陈皮与青皮

陈皮:味辛苦、性温,归肺、脾二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主治脾胃不和,胸脘胀满,食少吐泻;痰湿阻肺,咳嗽痰多,胸膈满闷,头目眩晕。青皮:性味苦、辛、温。归肝、胆、脾、肺、心经。功能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主治肝郁气滞之胁肋胀痛;乳房胀痛;乳核;乳痈;疝气疼痛;食积气滞之胃脘胀痛;以及气滞血瘀所至的癥瘕积聚;久疟癖块

二十八、枳实与枳壳

枳实:性味苦、辛、酸,温。归脾、胃经。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痞之功效。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结胸;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

枳壳:性味苦、辛、酸,温。归脾、胃经。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之功效。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胃下垂,脱肛,子官脱垂等。

区分要点:两者功效基本相同,但枳实力强、为破气药,而枳壳力缓、为行气药。临床上破气除痞、消积导滞多用枳实,理气宽中、消胀除满多用枳壳。气在胸中,则用枳壳,气在胸下,则用枳实。气滞则用枳壳,气结则用枳实。瘦弱之人用枳壳,壮实之人选枳实。这两味中药孕妇均慎用。

二十九、川楝子与苦楝皮

川楝子:又名楝实、金铃子。苦,寒;有小*。归肝、小肠、膀胱经。具有除湿热、清肝火、舒肝行气止痛和驱虫功效。用于胸胁、脘腹胀痛,疝痛,虫积腹痛。

苦楝皮:又名川楝皮、楝根木皮。苦,寒;有*。归肝、脾、胃经。具有清热、燥湿、杀虫,疗癣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疹、疥癣等症和蛔蛲虫病,虫积腹痛;外治疥癣瘙痒。

区分要点:川楝子和苦楝皮均来自于楝科植物川楝,其果实为川楝子,根皮或树皮为苦楝皮。二者均有驱虫、疗癣作用。体弱及脾胃虚寒者忌服,肝炎、肾炎患者慎服。

三十、大蓟与小蓟

大蓟:别名大刺儿菜、大刺盖。性凉、味甘苦,归心、肝经。有凉血止血,祛瘀消肿之功效。主治衄血,咯血,吐血,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肝炎,肾炎,乳腺炎,跌打损伤;外用治外伤出血,痈疖肿*。

小蓟:别名刺儿菜、小刺盖。性凉、味甘苦,归心、肝经。有凉血止血、祛瘀消肿之功效。主治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肝炎等。

区分要点:大蓟和小蓟都属止血药,功效基本相同,有凉血止血作用,用于槐花指槐的花及花蕾,一般将开放的花朵称为“槐花”,也称“槐蕊”,花蕾则称为“槐米”。作用基本相同。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出血病证,两者又都具消散痈肿作用,可治疗热*疮痈。但大蓟力散,散瘀消痈较好,多用于痈肿;小蓟力通,破血通淋较好,多用于血淋、血尿。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些药名相近的中药,你能区别使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