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经·西山经》里各种山各种水,出金出玉、出铜铁、出丹砂都不奇怪,不必说了,有意思的是各种山上水里出产的草木鸟兽,都被视为有特别的作用,往往能治某种病。
钱来之山,山下多有搓澡石,还有一种羬(xian2)羊,长得像马,油脂可以用来“已腊(xi1)”,已,就是止、消除,腊,就是皮肤的干皴——那不就是我们今天标榜的擦手最滋润的绵羊油么?
《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又说松果之山有一种鸟,长得像山鸡,“可以已??”。??(bao4),就是皮肤皴的意思。——看来,人们到西边的山,找了不少动物药材。
还有治心痛的萆荔草;治耳聋的文茎木;吃了使人不迷惑的草;可以御火的鸟;治疥疮的草;涂在牛马身上使之不得病的膏质赤土;吃了可以治疫病、癞疮和麻风(“疠”)的肥遗鸟;治疥疮、肿胕的*雚草;有穿了它的羽毛就不怕雷的橐??(tuo2ba1)鸟;还有蓇蓉草,“食之使人无子”,能用来避孕;吃了可以治痔疮的栎鸟;佩了让人擅长骑马、吃了能消颈瘤的杜衡草……
还有可以药老鼠的礜(yu4)石——查了下《汉语大词典》,原来是一种性热含*的矿石,即硫砒铁矿,也叫*砂,为制砷及亚砷酸的原料,可入药,亦可杀鼠。《淮南子·说林训》:“人食礜石而死,蚕食之而不饥。”《太平御览》卷九九○引汉桓谭《新论》:“譬若巴豆*鱼,礜石贼鼠,桂害獭,杏核杀猪,天非故为作也。”看来,在汉代,礜石作为杀鼠药,是大家共有的常识。此外,它还能用来做啥?晋张华《博物志》卷二:“﹝鹳﹞伏卵时数入水,卵冷则不沸,取礜石周围绕卵,以助暖气。故方术家以鹳巢中礜石为真物。”这是因为它能发热,故用来助孵化。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三·礜石》专门强调了它的性热:“古方礜石、矾石常相混书,盖二字相似,故误耳。然矾石性寒无*,礜石性热有*,不可不审。”古人因此认为它跟硫*、丹砂之类,都是阳气壮聚而成。也是因为礜石发热的特点,古人把温泉叫做“礜石汤”。唐李贺《堂堂》诗:“华清源中礜石汤,徘徊白凤随君王。“王琦注曰:“礜石性热,置水瓮中则水不冰,故骊山之温泉,古人以为下有礜石所致。”
昆仑之丘有吃了让人不溺水的沙棠果,吃了使人不悲伤的(“已劳”,劳,忧也)薲草,长得像葵菜,味道像葱。
还有泰器之山的文鳐鱼,吃了可以治发狂。还有戴了可以治*疸的,使人不梦魇的。
《南山经》:有佩了不生虫疾的,有治耳聋的,有吃了不生肿疾的鱼,有吃了不妒忌的兽,有吃了不用睡觉的(“食之无卧”);有的兽吃了不逢妖邪之气(“不蛊”),有的鸟吃了不生疥疮,有的树吃了不再饥饿,还能消去忧愁,还可以给玉染色。
《北山经》:有吃了有了能止痛、治腹泻的鸟,名嚻(xiao1),四个翅膀,一只眼。有一种*鸟,吃了可以治妒忌。
《东山经》:东始之山,有芑木,涂了它的汁液,可以让马好驯服。泚水里有种鲋鱼,吃了不放屁(“食之不?”)。
《中山经》:吃了不长赘肬的,治眼睛不明的,吃了让人不健忘的,治脖子上大瘤(“瘿”)的、治癣的、治痤疮的,用来*鱼的,吃了宜子的、驻颜美容的,还有飞鱼,戴着可以避雷、刀枪不入(“禦兵”);有驮鸟,吃了可以治湿气(“食之已垫”)。
总之,《山经》里容易出现这种类似采药式的话语,大概山既是巫师们上下天地的通道,也是重要的资源产地,“百药爰在”,不仅是不死药,也包括日常用药,虽然疗效我们看着觉得不大靠谱。《海经》部分基本就没有这样的话语模式了,主要在写有些什么奇怪的国度,那里的人长什么样,驯使什么动物,神状若何,但与中土没什么直接瓜葛,大多聊当奇闻听一听,它们的神也用不着诚惶诚恐地祭祀了。海外即便有什么出产,也在可达致范围以外,拿来当药的可能实在太渺茫,所以也就不说了吧?可是,《海经》里有的段落实在瑰奇:
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大荒西经》)迷离惝恍,让人嗟叹半晌。
▲云南出土西汉盘舞扣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