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十月,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产养殖进入后期管理阶段,养殖的鱼类进入越冬前的最后生长期,由于池塘载鱼量较大,残饵及代谢物沉积较多,易厌氧发酵产生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同时昼夜温差逐渐增加,上下水层对流加大,易使水质恶化。
这一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水产养殖发生的病害仍以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为主,各地在生产中应注意调控水质,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病害防治工作。
(一)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
由一种*力很强的弹状病*引起鱼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虹鳟。虹鳟染病后,其死亡率因其品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从50%到%不等。水温对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的发病及死亡率影响很大,水温10℃时,死亡率最高;水温低于10℃时,病情不严重;水温高于10℃时病情较急,但死亡率不高;水温超过15℃后,一般不会发病。
(二)细菌性肠炎病
由肠型嗜水气单胞菌及肠鼠气单胞菌等感染引起暴发疾病。
在水质恶化、溶氧低、饲料变质或腐败、摄取含细菌的不洁食物、吃食不匀等都可引起鱼体抵抗力下降,继发细菌感染,是一种全国各地养殖鱼类的常见多发病。
(三)烂鳃病
一种传染迅速、病程长、比较常见的鱼病,一但发病便难控制其蔓延。水温15℃以上开始发病,20℃以上开始流行,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和赤皮病并发,水温越高,致死时间越短,各草鱼、青鱼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四)赤皮病
赤皮病又称出血性腐败病,是草鱼、青鱼的主要疾病之一。此病多发生于2龄~3龄大鱼,常与肠炎病、烂鳃病同时发生,该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团头鲂等多种淡水鱼类,我国各养鱼地区一年四季都有流行,水温25℃~30℃时为发病高峰期。
(五)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
可感染除草鱼、青鱼外的大部分鲤科鱼类,具有病程较急、死亡率高等特点,特别是水温持续在28℃以上、高温季节后水温仍保持在25℃以上时发病率高。该病可通过病鱼、病菌污染饵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径传播,鸟类捕食病鱼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养殖池间传播,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六)锚头鳋病
又称“针虫病”、“蓑衣虫病”,主要发生在鱼种和成鱼阶段,引起鱼种死亡和影响亲鱼性腺发育。该病对鲢、鳙鱼种危害较大,在发病高峰季节,鱼种能在短期内出现暴发性感染,造成大批死亡。
(七)车轮虫病
车轮虫主要侵害鱼的皮肤和鳃、鳍条,对养殖的鱼苗、鱼种危害较大,鱼苗可出现“白头白嘴”或“跑马”(环游不止)症状;适宜发病水温20℃~28℃,全国各养鱼区都可能发生车轮虫病,特别是在越冬的密集鱼池,车轮虫病更易发生。
因此,10月份水产养殖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01
饲料投喂
要实行“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投饵原则。饵料要营养全面,适口性好,新鲜不变质,保证鱼吃饱吃好而又不浪费。10月中旬以后,水温降低,鱼的摄食量逐渐减退,可逐步减少投喂量,维持鱼不掉膘,保持正常的代谢需要。
02
水质调节
一要调控水质,使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pH值7.5—8.5,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40厘米,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指标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二要及时注换新水,通常养鱼池塘经过几个月的养殖,水体受残饵、排泄物的积累影响,肥度较大,水质较差,因而须勤换新鲜水。
03
疾病防治
10月份不同的水产养殖品种易发生的疾病:
草鱼易发生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水霉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锚头鳋病、中华鳋病;鲤鱼易发生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指环虫病、三代虫病;
鲢鱼、鳙鱼易发生烂鳃病、疥疮病、白皮病、细菌性败血症、打印病、指环虫病、锚头鳋病、中华鳋病;
鲫鱼易发生烂鳃病、赤皮病、细菌性败血症;
鲂易发生烂鳃病、肠炎病、细菌性败血症、孢子虫病;
斑点叉尾鮰鱼易发生小瓜虫病和肠道败血症;
*鳝易发生出血病;
大*鱼易发生刺激性隐核虫病;
虹鳟易发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等。
04
管理措施
10月份,应保持较深的养殖水位,定期使用消*剂对养殖水体进行消*,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要适时开动增氧机,及时清除残饵,改善养殖水体水质,预防各种病害的发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