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大多数人都认为
可以轻松获得的东西是好的
比如已现成的饭菜,组装好的家具
不用工作也有收入……
但事实并非如此,研究发现,比起成品,我们更喜欢的还是要自己制作或组装的半成品。
去过IKEA买家具的大家都知道,宜家家具都是需要自己动手组装的。
在懒人经济盛行的当下,大家都在提倡花钱买“方便”、花钱买“时间”。IKEA明明可以把家具成品直接送上门,简化消费者的体验环节。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让自家产品使用起来更加费力,故意“折腾”消费者?
这种现象叫做“宜家效应”(IKEAeffect)。
宜家效应是在年由哈佛商学院和杜克大学的研究者提出的。之所以叫做“宜家效应”,是因为这家来自瑞典的家具商倾向于为客人提供需要自己组装的家具,而这受到了顾客的广泛欢迎。
当你对照着宜家家具的组装说明书设法拼出一款家具时,是不是也感到乐趣十足?
而且,说明书里的这位简笔画小人还会为你亲身示范各类错误拼搭,告诉你螺丝是用来拧的,灯罩不能戴在头上,阻止你拼出什么三只脚的椅子或者外星人的居所。让你在享受开心DIY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件像样的家具。
“宜家效应”与“加鸡蛋”的故事
这种现象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被发现了。
当时,美国一家食品公司想要推销他们的蛋糕粉,但市场销量反响却不如人意。咨询过心理学家欧内斯特·迪希特(ErnestDichter)后,他提出:你们的蛋糕粉会让人觉得烘焙太简单了!
所以,最有用的促销方法就是去掉蛋糕粉里的鸡蛋成分,让顾客自己加鸡蛋!
半成品让人更有购买欲!
Pixabay
在年的论文中,研究者总结道,这样做可以“为顾客增加了额外的劳动力”,而这正是促销的关键。他们将其称之为努力正当性,意思是“自己为一件事情付出的努力越多,就会越重视它”。而且,比起那些现成的家具,我们甚至还愿意为半成品花更多的钱。
研究证明,就算有预组装好的同类产品,参与者们还是愿意买那种需要自己组装的家具。而且还愿意为它多付63%的钱。
在另一个实验中,第一组参与者完全组装了一件家具;第二组参与者只是部分组装了一部分家具。结果发现,那些完全组装家具的人愿意支付更多的费用。
“宜家效应”凑效的关键点
为什么我们会对自己组装的家具情有独钟,而不是直接享受现成的预组装产品呢?
虽然我们经常嘴上说着想要“摆烂”,但是在心理学上,我们却骗不了自己,还是更喜欢自己经过努力获得的成果。
在心理学中,这是一种“认知偏差”。即使我们认为自己是理性的人,但还是会对一些事情产生一些主观的看法,导致误判。在“宜家效应”中,我们就是对自己创作的东西产生了误判。
自己组装家具,或是烹饪一款半成品的菜肴,总觉得比成品好。这是因为当我们付出劳动和努力,也会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而且自己组装、自己做饭,本身就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
研究表明,我们偏爱和自己相关的东西。比如自己做的饭,自己组装的家具,自己努力达成的工作等……当完成一套半成品时,就仿佛是我们给这些产品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另外,许多购买半成品的人也会觉得这样更省钱。尽管事实并不是这样,但还是会产生这种误判。
我们可以归纳出宜家效应的几个特征:
第一,宜家效应本质是消费者一种认知偏差:对于自己付出成果的东西,会更加看重。
第二,构建用户参与感:让用户参与进来,亲自创造完成一件事物或者任务,增强事物的拥有感。
最后,宜家效应要想“奏效”,关键还要给用户设置“恰到好处”的参与门槛。如果付出劳动成果没有如期实现,反而可能会给消费者造成负面情绪。
当然宜家效应最终的目的,还是让消费者从动手中获得对自己价值的认可。
无处不在的“宜家效应”
宜家效应你以为只是自己动手拼家具这么简单吗?NO!
餐饮业利用“宜家效应”做营销的比比皆是,比如咱们的星爸爸。
为什么星巴克服务员总要把你的名字写在杯子上,并且喊你取咖啡的时候,会把你的名字喊出来。看似是为了避免拿错,但其实背后也是“宜家效应”在作祟...
一件产品,无论是加入你的名字、民族、城市、心里话等,其实都是在融入多数消费者特别在意的符号,为每个人定制独一无二的产品。
科博士很擅长做各种手工
确实会格外珍惜自己做出来的成果
因为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
但这就是半成品比成品贵的理由了吗???
本期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
想看更多有趣又实用的内容
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