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老百姓用的木质家具,一般不会使用名贵的木材或者好的木头来制作,因为制作成本高,加重老百姓生活压力,所以老百姓他们使用的木家具会用比较普通的或者质量差的木块拼接,导致做出来的家具由缝隙、洞眼等,这时古代人民的智慧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普通木材的绵软和大自然风雨虫噬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具的寿命,与大自然隔离加上披麻挂灰的保护是软木时代无奈的工艺选择。传统的漆工艺挂灰多是草木灰和砖瓦灰,充分利用了有机质碳化后的稳定性。披麻和挂灰往往是一起的,在粗糙的家具表面用大漆和灰膏刮平后披麻或布后压实,再继续挂细灰或高档的动物骨灰或鹿角灰,用来增加表面的强度和硬度。披麻挂灰后的家具表面最终经过打磨后变得平整光滑。最后刷漆,刷漆后,马上能提升家具的档次和价格。这是家具刷大漆前的最后一道工艺,很多老四合院甚至王府、宫殿的廊柱和大柱子,也都是经过这种“披麻披灰”的处理后再刷大漆,表面才那么光滑的。
到了明清时代,黄花梨、紫檀等硬木家具文化的流行渐渐影响了大漆艺术,加上披麻挂灰本身的工艺复杂,使得之后的很多家具都不再出现这种工艺。但是这个工艺因其本身带来的稳固功能被偶尔运用在一些大型家具上。披麻挂灰分两种情形。一种是通身披麻挂灰,包括面、底、腿以及所有构件。一种是局部披麻挂灰,只在底上采用这种工艺。
只有过手足够多家具的藏家、业内人士才知道:年代较早的圆角柜,稍微讲究的,周围四框、中心板、上面板都用黄花梨,后背面则用杉木、松木。背板使用杉木的目的,是要在上面做披麻批灰,从而保护靠阴面的背板不被腐蚀。而用杉木做背板,是因为杉木木性稳定,木头结构疏松,表面犀利,比较粗,灰更能抓得牢。披麻批灰主要在家具上是为了保证面板不会开裂,在底子上采用披麻挂灰工艺,以增强面板的稳定性。即使一些黄花梨、紫檀、大红酸枝等全部使用硬木的大型家具上还是会使用这种工艺的,也是在底部、背部局部披麻挂灰。
总的来说“披麻挂灰”工艺,使古典家具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历经上百年不变形。批麻灰施在家具表面对红木家具主体结构的保护作用相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