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汽车产业园的模式来“勾”地,失败了;以建家具城的模式来“勾”地,失败了;以建学校办教育的模式来“勾”地,成功了。这些年,在大西南发生的这三个“勾”地案例,向市场传递的是关于*府的规划、企业的经济实力、产业的内容和模式、开发的水平、管理和运营的能力等。
几年前,北京的一个朋友,以一个央企的身份,带着一个汽车产业园的规划,来到了大西南的一个城市,跟这座城市的主要领导商谈落地这个汽车产业园,要这个领导在这座城市的一个地方圈出来一千多两千亩土地。
这个汽车产业园能够带给这座城市的,就是把这块土地开发出来,建设一些产业建筑和商业、住宅类建筑,然后引进这个产业的上下游商家,进行一些市场运营,从而带动这块地所在片区的发展,拉动就业、创造税收、贡献GDP。
这就是产业“勾”地的通常模式。
笔者看过这个汽车产业园的方案,可以说是极其完美,也颇具可操作性。不过,如今,这个产业园还是没能在这座城市落地。究其原因,有这个企业层面的,有这座城市相关领导的变动层面的,还有*策层面的,也有这个产业的模式层面的。
再说一个产业“勾”地的案例。
还是大西南,一个做家具的企业集团,多年前在一个地级市跟当地*府谈好了几千上万亩土地的拿地模式:集团跟*府签定意向协议书,*府圈出上万亩土地给这个集团,由这个集团开发建设大西南规模最大的家具城,并承建道路、社区、市场、住宅、商业等配套。
当时,在这些土地上,很多关于这个家具城的广告牌都挂出来了。但最后,不知是这个集团资金链的问题,还是这些土地上原住居民的搬迁问题等,反正现在这个家具城在那边是不死不活的,很多圈好了的地块如今都是一片荒芜。
上面两个是产业“勾”地失败的案例,下面说一个产业“勾”地成功的案例。
这也是一家发源于大西南的民企集团,这个集团很多年前搞了一套以建学校的名义跟地方*府谈拿地的模式,目前也已经在国内多个城市切实落地了一些学校和一些房地产项目,还真的促进了当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几年前,也是在大西南的一个地级市,这个集团跟这个地级市的市长签定意向拿地几千亩的时候,笔者就在签约现场。
当时,业界是惊叹的:比起招拍挂,这几千亩地的地价这么便宜,就因为要建一所多个学龄段的学校?
但是,这个地级市还真同意了这个集团的教育产业开发模式。至今,在这几千亩土地上,一所涵盖小学、初中、高中的学校真的建起来了,招生还不错,教育水平也还不错,对当地教育的发展的确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的。
当然,在这片土地上,这个集团还开发了多期楼盘,销售也还可以。而且,这些意向约定的几千亩土地,也正在随着这个集团的开发步骤而分批分次的办理土地证手续,每批次土地上呈现的就是这个集团开发的各个组团的房地产项目。
这个模式也应该叫产业“勾”地。还应该说,这个集团的这种教育产业“勾”地模式是成功的,对当地*府、对当地居民、对当地经济、对这个集团来说,这个模式是多赢的。
浸淫地产开发和产业运营多年的业界人士左先生认为,上面这三个“勾”地的案例,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主要得看“勾”到这些土地的业主单位(企业)是怎么开发建设这片土地的,这得考量综合因素,包括*府的规划、企业的经济实力、产业的内容和模式、开发的水平、管理和运营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