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食物本草宫廷戏里不可或缺的高级宠物鹦 [复制链接]

1#

鹦鹉这种鸟,形态各异,羽色艳丽。主要生活于低地热带森林,也常飞至果园、农田和空旷草场地中。分布于山地的鹦鹉种类较少,如巴布亚吸蜜鹦鹉,约翰氏吸蜜鹦鹉、中国的大绯胸鹦鹉等。它们一般以配偶和家族形成小群活动,栖息在林中树枝上,主以树洞为巢。

中国最早的关于鹦鹉的记载出现在《山海经》里面,说有个叫*山的地方,草木不生,长着很多竹箭。这里有一种鸟,样子长得像猫头鹰,羽毛是青色的,舌头像人的那样会说话,这种鸟的名字叫做鹦鹉。

又西百八十里,曰*山,无草木,多竹箭。盼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玉。……有鸟焉,其状如鸮(xiāo),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

——《山海经》

时珍曰∶按∶《字说》云∶鹦,如婴儿之学母语,故字从婴母。亦作鹦鹉。

熊太古云∶大者为鹦,小者为鹦哥。

李时珍记载,鹦鹉,因为像婴儿跟着妈妈学说话那样,所以用婴字作为偏旁。

近年来宫廷剧大热,不知道观众们有没有发现,似乎每部古装戏中都少不了它。

《甄嬛传》剧照

《延禧攻略》剧照

连《楚乔传》里也有一只神奇配色的“特效”鹦鹉,在剧中戏份比主角还要多……

《楚乔传》剧照

鹦鹉这种“宫廷宠物”,一直被包括唐朝的杨贵妃等宫廷贵妇们所喜爱,原因就在于,它会学人说话,有个著名的成语叫做“鹦鹉学舌”。

这个成语出自宋朝道原这位出家人所写的《景德传灯录·越州大殊慧海和尚》:

"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修道之人,像鹦鹉那样,人家说啥他说啥,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用这种方式去读佛经,是没办法得到佛陀在经典里面所讲的佛法真谛的。

关于鹦鹉,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被古人记录下来,其中有一则“鹦鹉救火”的故事,出自南朝刘义庆的《宣验记》:

一只鹦鹉飞往别的山头栖息,与那里的禽兽友好相处,像个幸福的大家庭。鹦鹉虽然很喜欢这座山,但还是回到自己的老家。几个月后,那座山起了大火。鹦鹉看到,便入水中润湿羽毛,飞往那山空中,洒落毛羽间水想灭大火,这样往来反复,不以为苦。天神讥笑它愚蠢,滴水怎能浇灭大火?可是鹦鹉仍坚持这样做。天神被它的诚意感动,就降下大雨,浇灭了山上的大火。

原文: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留,便去。后数日,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中濡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然尝侨居是山,禽兽善行,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鹦鹉也是文人骚客喜欢描绘的对象。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以“鹦鹉”为题,写过一首表达不甚畅快的身心。

鹦鹉

唐·白居易

竟日语还默,中宵栖复惊。

身囚缘彩翠,心苦为分明。

暮起归巢思,春多忆侣声。

谁能拆笼破,从放快飞鸣。

意思是说,虽然吃喝不愁,但整日被关在笼子里,穿着一身人人羡慕的华丽衣服有又什么意思呢?谁能把这个牢笼打破,飞回大自然当中享受真正的快乐呢?

跟白居易心境不同,唐代有位叫罗隐的道家学者也以“鹦鹉”为题,写了一首禅味十足的诗:

鹦鹉

唐·罗隐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罗隐,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进京赶考历七年不第。还把自己的文章编了一本集子,名字叫《谗书》,益为权贵们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55岁时归乡,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依吴越王钱镠,暂得安身。

“陇西”,指陇山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故鹦鹉亦称“陇客”。

诗人在江南见到的这只鹦鹉,已被人剪了翅膀,关进雕花的笼子里,所以用前面两句话来安慰它:且莫感叹自己被拘囚的命运,这个地方毕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

鹦鹉的特点是善于学人言语,后面两句诗,罗隐以告诫的口吻对鹦鹉说:你还是不要说话过于明白吧,明白的话语反而难以出口啊!这里含蓄的意思是:语言不慎,足以招祸;为求免祸,必须慎言。当然,鹦鹉本身是无所谓出语招祸的,显然是作者的自我比况。

鹦鹉还是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国鸟。多米尼加位于加勒比海,这个国家的国徽上是一只名叫"西色罗"的金刚鹦鹉,它是这个中美洲岛国独立自强的象征。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崇尚“慎言慎行”,就是不多说话。孔子在《论语》当中,多次赞赏他的学生颜回。颜回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爱说话。孔子教导学生要“敏于行而讷于言”,多做,少说,甚至做了也不说。所以,我们喜爱鹦鹉,但要懂得言语之道哦!

在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一部高颜值绘本——《食物本草》当中,宫廷画师把一只白鹦鹉画得风度翩翩如君子一般,姿态贵气十足。

鸳鸯,味咸、平,有小*。

主诸瘘(lòu)、疥(jiè)、癣。

以洒浸炙热,傅其上,令(冷)即易。

一云:食其肉令人患大风。

鸳鸯,口感咸、平和,含有略微的小*。

主要对诸如颈部生疮,久而不愈,常出浓水即生瘘,诸如疥虫寄生而引起的“疥疮(癣)”、诸如由霉菌引起的某些皮肤病即癣等有很好的疗效。

用法是用清酒浸一浸,用火烤熟,切成片趁热敷贴在生病的部位,等凉透了再换。

也有说法,吃多了鸳鸯的肉会使人容易得麻风病。

《食物本草》是当今存世唯一完整的彩绘传本。大约五百年前,或者因为大明宫需要一本食疗养生的菜谱,太医院奉旨整理撰写、制作完成了这本可作为饮食指南的美丽的书。

由明道堂经学馆、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联合推出的《食物本草》图选(第一季)已经面世~

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

五百年前的书:

当今存世唯一完整的彩绘传本。

明代皇家御用日常食疗养生指南

太医院奉旨出品,李时珍《本草纲目》引用

宫廷画师承袭两宋书院之院体之风格展现传统东方审美

宫廷写手手书赵体字演绎隽秀挺拔、清新典雅传统书法

五百年后的用:

给孩子:识字、识物——把东方审美悄悄留在记忆里

给学生:学书法、学知识——让文化自信洋溢在心田里

给老人:学食疗、懂养生——用中华传统食疗保养家人

送朋友:学习、研究、欣赏、装饰——随兴使用的礼品

送自己:赏图、赏字、养眼、悦心——常看常喜的美物

宋·赵佶《五色鹦鹉图》

宋徽宗最擅长写生书法,精心描绘鹦鹉的侧身英姿,此鸟正栖止于盛开的杏花枝头,显得心满意足,无忧无虑。

徽宗此种画法,与南宋花鸟画不同之处在于徽宗无意凭仗夸张性的构图,或刻意制造画面的装饰性与动态来取胜,反而是不假造作,纯任天真,如实画出杏花,鹦鹉自然具有的神姿风采。

这张画在表现技巧上很高,不论宋徽宗的早期作品也好,晚期作品也好,这幅《五色鹦鹉图》是比较高的。

这张画是一幅重彩,重彩画画成浓重是方便的,但画得很清灵、透明是不容易的。

这张画的颜色设计很调和,技巧上厚薄把握得很好。在墨的底子上用石绿,因石绿为矿物质颜料,画上容易出现粉气,但它没有这种粉气(指鹦鹉背部)这一块很淡很薄,笔法显得很生动。

树枝的勾线很结实,用笔富有变化。下笔较重,微露钉头,从上往下勾,如果笔法一样是很死板的,但太不相类又不能成为贯通的一枝,而此画树杆中的钉子头有些明显,有些不明显,很随意,有一种自然变化之妙在其中。

——·——

行者董妘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