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药生僻字痏 [复制链接]

1#

大家是否还记得上一次我们分享的生僻字呢?就让我们先来简单复习一下。

瘰疬,指的是生于颈部的一种感染性外科疾病,发病在颈部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互相串连,其中小者称瘰,大者称疬,统称瘰疬。

话不多说,我们继续来学习下一个生僻字“痏”。

痏,《康熙字典》中记载:“《说文》疻痏也。《玉篇》疮也……《抱朴子擢才卷》生疮痏於玉肌。《张衡·西京赋》所恶成疮痏。《注》疮痏谓瘢痕。”

可见其在这个读音时有以下三种意思:

①泛指殴伤或创伤,如《说文》中的疻(zhǐ)痏,“殴人皮肤肿起曰疻,殴伤曰痏”,即遭遇殴打后轻伤为疻,重伤为痏。

②瘢痕,如痏疥(jiè)指的是瘢痕和疥疮,常比喻小事。

③疮疡。

当然除了这个常用读音外,还有以下两个读音的情况:

①痏(yòu):指手颤抖。

②痏(yù):指病。

“痏”(wěi)在中医典籍中也多次出现,更体现出其在中医领域中独特的含义。

在《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刺淫者,……已发针,已按其痏,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其字义为针刺留下的痕迹,即针孔,同义可见《灵枢·终始》:“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人。”

《素问·刺腰痛》中有:“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这里的字义为针刺的次数,作量词使用。

在《灵枢·热病》中有:“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凡八痏……凡六瘠……凡十痏……凡六痏……”,这里的字义则为穴位的名称,如马莳注:“手有六经,计六井穴,左右手共十二瘠也,曰痏者,盖刺疮曰痏,故即痏为数也。”

参考文献:

[1]张嘉麟.《内经》“痏”字释[J].医古文知识,(02):9.

文案:张翼飞

编辑:李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