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峥嵘十年双万之城东莞再进化打造湾区创 [复制链接]

1#
北京那个治疗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高速发展的东莞。“世界工厂”东莞,正在发生巨变。遍地是工厂、到处是“打工仔”,一度是人们对东莞的刻板印象。但自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东莞迈入转型创新之路,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集聚了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又以松山湖科学城为主体,囊括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等科研重器。

如今的东莞,已经迈入“智造+科创”的新路径。

今年年初,东莞公布了经济运行情况,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正式跻身“GDP万亿俱乐部”。由此,东莞也成为广东省第三个“GDP过万亿”、“常住人口过千万”的“双万”城市。

而在“双万”时代,身处粤港澳大湾区C位的东莞,又被赋予了新的期待。今年8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东莞新时代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意见》,将“打造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强市”列为东莞新时代崛起的目标。

如今,东莞正在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创新高地。

坐落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来源:南方日报“世界工厂”崛起年,牌照编号为“粤字”的太平手袋厂落户东莞虎门。作为中国首批“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的建立,正式拉开了“东莞制造”的时代大幕。

当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开展对外装配业务试行办法》,东莞人又将这份文件称为“22号文件”。文件宣布将广东和福建等地作为试点,开展“三来一补”业务,即外商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可补偿贸易。

在此之前,东莞几乎没有制造业基础,“22号文件”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历史。

乘上了政策的东风,东莞在一无生产设备,二无材料产地,三无产品销路的“三无”条件下,紧紧抓住了机遇。“22号文件”颁行的第5天,港商到东莞考察,迅速选址筹办太平手袋厂,随后东莞很快形成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农村工业发展模式。

当时,没有工业厂房,东莞人就利用闲置的祠堂、会堂、食堂、仓库等作为临时厂房,先创办来料加工厂发展经济,积累资金后再投资建设标准化厂房。从无到有,从有到多,通过这一方式,东莞实现了农村工业化的“原始积累”。这一历史,也被东莞人称之为“借船出海”“借鸡生蛋”。

“三来一补”的机遇,让东莞这个原本拥有多万人口的农业县,一下跃升为遐迩闻名的制造重镇。一时间,港商、台商和外企纷至沓来,一座座工厂,如雨后春笋在东莞拔地而起,东莞百万农民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规模化“洗脚上田”。

从年到年,30年间,东莞经过数次外向型经济结构调整,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异军突起,“东莞制造”行销全球,东莞也被称为“世界工厂”。年,时任IBM亚洲区副总裁李祖藩评价东莞在全球产业链的重要性称:“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全球将有70%的电脑产品缺货”。

但随着加工贸易业务的深入发展,有限的土地资源、外向依存度高等问题日益凸显。年国际金融危机暴发,更是让这座敏捷机变、在制造业上从未停止过进化的城市,加快了转型的步伐。

其实早在国际金融危机来临之前,东莞就一直在谋划转型之路。年1月,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正式确立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发展战略,即将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

在金融危机“倒逼”之下,准备充分的东莞迅速迈入了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当年5月,东莞铺开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试点,并制定“1+26”政策体系,如将“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提高到每年20亿元;出台“八个10亿元”帮扶政策等。适时的转型,又给这座“世界工厂”带来了新的活力。

以自主创新突围

东莞转型的这一年,销售注塑机周边设备的退伍军人吴丰礼,也意识到“没有核心技术,将永远受制于人”。带着50万元启动资金,他创立了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销售国外的注塑机设备,转型为自主研发生产。

现任拓斯达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的张朋,也是在这一年加入了拓斯达。他向澎湃新闻介绍称,最初拓斯达是以研发注塑机周边设备为主,但一个偶然,让拓斯达开始进军自动化设备领域。“当时我们老板去工厂参观,刚好遇到一个组长也是退伍军人,两个人就想掰手腕,这时才发现这位组长只有4根手指,了解后知道,这位组长在开注塑机时模具合上了,手却没来得及抽出来。”创始人吴丰礼第一次意识到,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背后,是工人们用身体换钱,而研发自动化设备,才能大大改善这一问题。

但自主研发的道路并不好走。当时国内企业只能组装国外的自动化设备再进行贴牌销售,在控制和伺服上没有核心技术,非常被动。张朋说,自动化设备都需要程序来进行操作,而当时国外程序是封锁的,后续如果出现问题,或者调试、变更参数,都要由国外公司操作,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别人手里。彼时国内尚无民营企业涉足自动化设备领域,人才稀缺,拓斯达在筹备团队方面上就耗费了大量时间。“但如果想做自动化产品,就必须要做自主研发,不掌握核心技术,企业是很难发展长久的。”张朋说。

年,拓斯达成功推出第一款自主研发的机械手控制系统,随后自主研发的五轴、三轴伺服机械手陆续下线,实现了自主替代,并在三年内迅速拓展市场份额。

借助自主创新,拓斯达的控制系统硬件成本仅为当时从日本采购的控制系统成本的1/10。而且拓斯达的机械手控制系统完全对客户开放,解决了国内厂商在使用进口设备时面临的“价格高、服务不及时”等困扰。

在拓斯达大展拳脚之际,年,一家只有30多人的小厂——东莞和乐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了。这家原本做海外品牌耳机贴牌的公司,敏锐地嗅到了政策的动向。

年,东莞和苏州一起成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次年年底,东莞在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正式确立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战略决策,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

刚成立不久的和乐电子则紧跟东莞的发展战略,十年间,从最初的加工贴牌,发展为一家集产、研、销于一体,专业从事无线音频设备生产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培育出核心品牌QCY。年,和乐电子的工业产值已经突破10亿元。

在持续大力改革下,至年,东莞在确保增长率不下降的前提下,通过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已经分别达47%、36%,传统制造业则从年的22.9%下降到18.8%。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工程(第一批)。来源:东莞市城建工程管理局网站“智造”擦亮金字招牌东莞在全市战略性转型升级之余,抓大不放小,同时推动企业进行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世界工厂”东莞都在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来支撑工业发展,但在经济发展新态势下,如何解放生产力,提高成本、人力优势,成为了新的课题。

伴随着工业4.0概念的提出,年8月,东莞市政府发布了《东莞市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年)》,将工人从流水线上的密集劳动中解放出来,转型为技术型人才,同时降低企业人力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为此,东莞市政府每年安排不少于2亿元,资助企业利用先进自动化设备进行新一轮的技术改造。

专注自动化设备自主研发的拓斯达,作为提供自动化解决方案的企业,也加入了这场浩浩荡荡的“机器换人”行动。

“当时政府在大力推动,组织了我们几家自动化设备单位在东莞几个镇进行巡回汇报,介绍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好处,同时如果方案落地,政府还会补贴30%的资金,当时企业的热情非常高涨。”张朋说,每次汇报完都会有很多企业联系他们,他清楚地感受到这场行动对东莞整个制造行业的重大影响。

张朋告诉澎湃新闻,在3年“机器换人”行动最初实施时,企业多为被动改造,而且以大企业为主,小工厂的主观改造意识并不强。但在政府的鼓励和补贴下,改造后的企业很快就尝到了自动化、智能化的甜头,鼓舞了更多观望的企业。因此,即使在“机器换人”计划结束后,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自动化改造。

正是在“机器换人”计划实施的次年,年,东莞厚街的一家家具厂,在软体家具行业率先迈入了数字化改革的道路。

品牌成立于年的慕思健康睡眠股份有限公司,当时已经在东莞深耕10多年。“受珠三角整体人工成本上涨趋势影响,我们的人工成本每年增长超过8%,而且传统生产组织方式的弊端随着经营规模扩大日益凸显,比如管理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经营成本高等,促使我们寻找新的路径。”慕思股份流程信息中心负责人陈文泽说,这些瓶颈再加上国家持续推进数字化战略,让他们决心探索数字化转型。

不过,最初转型并不算顺利,“当时数据比较薄弱,工人们对数字化的理解也不深刻,流程体系不完善,而且几乎没有可以参考的企业”。转型初期,从生产线设计、设备定制到控制系统开发,慕思相当于在“无人区”探索。

他们成立了专门的数字化研究院,并且与西门子、舒乐、礼恩派等企业合作,引进了全球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和工业流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数据化、生产自动化、信息自动化、物流自动化,“最终我们可以实现从客户下订单到产品交付,流程全部自动化”。

过去,一个床垫的围边需要多位工人不断手动翻转床垫,效率低且质量不稳。转型后,工人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操控机器作业,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缩减了交货周期,产品合格率也从原本的95%提升到了99.5%。

如今,慕思已成为东莞目前唯一一家在A股主板上市的家具企业,其数字工厂也成为了行业转型的模范。

在三年“机器换人”计划结束后,东莞也没有放弃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的路径。数据显示,—年期间,东莞共对超过家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给予资助,实现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提升%,还通过工业互联数字化升级政策引导了一批企业搭建工业级网络平台,高效连接生产、经营、管理等各要素的信息资源,推动一半以上的企业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达到了70%以上,接入平台的设备产能利用率平均提升30%。

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各地人员流动受限,不少地区的工厂都面临缺人停工的状态。但东莞得益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打下的坚实基础,在年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7.9%的情况下,4月起迅速止跌回升,展现出了东莞制造业的强劲韧性。

在今年召开的东莞全球招商大会上,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曾说:“制造业是东莞的底盘,是东莞的本色,也是东莞的韧性所在,我们将踏踏实实打造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把这张名片擦得更亮。”

东莞松山湖。来源:创新松山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