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安蛋雕师申请非遗传承人手艺是从祖辈继承 [复制链接]

1#
用针管增压“挤”出蛋液都说相由心生,的确,他有一颗玲珑心;又说心灵则手巧,果然,他有一双魔术手。如臂使指,他一把雕刀化腐朽;心手合一,他方寸之间刻乾坤。施刀时如履薄冰,功成时令人叫绝。他是一名蛋雕师,一个将力度控制在毫厘之间,却把创意无限拓展的手艺人。家传手艺造就蛋雕艺人1月20日上午,时隔5年再次应邀来到郭书清位于南二环的工作室,博古架上的作品经过几番更新,已然是另外一个境界。郭书清能在不惑之年还能重拾爱好,并且将之延续下来取得一定的成就,离不开妻子牛小娟的支持:充沛的时间保证,宽裕的经济后援,还有变着花样做各种炒蛋。出生于手工世家的郭书清,从小就继承了极强的动手能力,并且在俘获爱情的时候派上了大用场,他雕刻了一枚“人随明月月随人”的玉石印章敲开了爱情的大门,又用一枚手工雕琢的铜戒指将爱情进阶为婚姻。“结婚的家具也是他自己做的,床、床头柜、写字台、化妆台、高低柜。”妻子调侃他说,“穷抠穷抠的,但是我就是喜欢他的多才多艺和认真专注,这些东西每一件都保留着,包括那些家具,过时了也不舍得扔。”成家之后,他先后从事美工和宣传工作。生活上也从温饱升级到小康阶段,深藏的家传手工技艺基因逐渐苏醒。年,朋友圈刚流行的时候,他将几件以前的蛋雕作品分享出来,不料反响热烈,许多人点赞索求。这成了郭书清继续摸索蛋雕的催化剂,蛋雕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逐步得到提升,一名蛋雕艺人就此“孵化”。回老家学艺打破瓶颈每个行业都是入门易求精难,当创作遇到瓶颈的时候,郭书清开始溯本求源寻求突破。听父亲讲,祖父一辈生于晚清长于民国,做得一手好木匠活,为了多挣钱,有时候也客串着做漆活和剪纸。闲暇之余,将用剩的颜料涂画在鸡蛋壳上,偶尔施以刻凿,这种以彩绘为主雕刻辅之的“无心之作”,便是郭氏蛋雕的雏形。传之父辈,叔叔继承了祖父的衣钵,雕梁画栋,成为一方巧匠。纸上得来终觉浅,郭书清决定回河南老家一探究竟。“那一趟回去,收获颇丰,虽然上一辈人解决温饱的同时对雕绘蛋壳的爱好不曾放下,技巧和成就都小有进步。得知我此行的目的,叔父不仅面授了自己在彩绘蛋雕上的心得,还‘贡献’出了多年的家藏。”郭书清说话间拿出一个档案袋,里面装了好几本古旧图册,“这几本书,有的是花鸟虫鱼,有的是各种几何图案,手绘或者简笔画这种。”回到西安的郭书清反复研习古书上的内容,并真真实实地落在了以后的蛋雕创作中。比如鸵鸟蛋壳上《延年益寿》由龙头渐变为凤尾的创意和《十二生肖》系列创作,都借鉴了图谱上的造型,生动而别致。图谱,像是打通了他的任督二脉,创作的灵感有如泉涌,作品数量也成倍增长。“我少年时跟随父亲学手艺打基础,毕业以后就做了美工,后来又从事宣传工作,写写画画的功底也帮了大忙,包括后来玩过一段时间摄影,最后将兴趣落听在蛋雕上,兜兜转转了半辈子,都在造型这个大圈子里。”郭书清抚今思昔感慨地说,“祖父木匠活的衣钵被叔叔继承了,雕绘蛋壳的爱好却在我这里进一步发展,有些事就是这么巧,好像冥冥之中早有安排。”工作室的博古架上摆满了他的作品正在申请非遗传承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手有多巧画布就有多小。经历了鸡蛋吃到想吐的煎熬之后,郭书清在蛋雕技术上算是过了关,一些创意基本能够在各种蛋壳上去实现。鸡蛋、鸭蛋、鹅蛋,大到鸵鸟蛋、鸸鹋蛋,小到鹌鹑蛋、麻雀蛋,大的大到直径15厘米,小的小到蛋壳厚度不足1毫米。郭书清以蛋壳为画布,以刻刀为笔,刻画出心中的万千创意,十年间,完成了成百上千件作品。掌握了阴雕、阳雕、衬雕、影雕、浮雕、套雕、镂空等技法之后,郭书清开始在创意上下功夫。“怎么雕属于技术层面,是有限的,雕什么属于创意,是无限的,用有限的技术为无限的创意服务,才能让作品耳目一新,让人眼前一亮。只注重技术的那是匠人,能自主创新的才称得上艺人。”于是,用鹅蛋套雕鸡蛋和鸽子蛋的《十二生肖》与《夜明珠》,用鸸鹋蛋浮雕而成的《四神兽》、用鸡蛋浮雕的《玉兰花》、影雕的《中国梦》、用鸭蛋鸡蛋衬雕的《跃鲤鱼》等代表性作品相继完成,成为业内题材广泛、手法丰富、数量高产的蛋雕艺人之一。“年,我被西安非遗保护协会评为‘十佳’会员,之后多次参加国家级工艺美术品展览、比赛并获奖。抗疫题材作品《武汉加油》和《中国必胜》都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另外,我自创出用针管增压‘挤’出蛋液的方法也被业界广泛采用。”郭书清说,“目前我正在着手申请非遗传承人,手艺是从祖辈继承而来的,申请非遗算是对祖辈的肯定和尊重。”来源:华商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