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 http://www.xxzywj.com/m/我伴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一路走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用简朴的笔墨,记一段经历、讲一个故事、描一位人物,记录人生的点滴感动、展现时代的细微变迁,从而启迪新一代的年青人对社会多一份责任、对生活多一份感恩、对时代多一份贡献。
一、我的高考
四十多年前的高考给我留下永不磨灭的记忆,连同大山深处的那座简陋的学校——九江县长山中学,以及校园里那群淳朴而又奋发的山里人——老师和学生。那久远的时代故事虽早已随风而去,但却令我魂牵梦绕、挥之不去。
文革后恢复全国统一高考是在年的夏天,我有幸亲历了那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全过程,那一年我十六岁。当年千*万马过“独木桥”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让人荡气回肠。当年,我们蜗居在二十多人一间的学生宿舍里,没有蚊帐、电风扇,并且经常停电。我们常在煤油下,在蚊子的叮咬中学习到深夜。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又一轱辘从床上爬起来继续学习。后来,很多同学都患上了疥疮和红眼病。我至今也不完全明白,当时的动力和毅力从何而来。可能是受到徐迟的一篇讲述数学家陈景润故事的报告文学的激励,想去摘取数学上的皇冠——“哥德巴赫猜想”;也许是受到革命家方志敏的文章《可爱的中国》以及大作家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熏陶,想去追求伟大的革命理想;还有可能是受到当时流行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鼓励,为了自己的人生前途。总之,那些经历文革动乱后的五零后、六零后们,对知识的渴求就像久旱逢甘霖,全身上下迸发出惊人的能量。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文化、科学和教育全面复苏,在改革开放的冲锋号角声中,一代有志青年在时代的路上勇往直前。当年高考报名费是五角钱,钱是父母用鸡蛋、自家果树上的桃李换来的。高考的日子正逢炎炎夏日,老师们带我们坐着公社开来的拖拉机,沿着高低不平的沙石路,一路颠簸地达到县城——沙河街。临行前,我在学校当语文老师的舅舅,递给我一斤冰糖,叮嘱我考试前一定要泡一杯喝,说这样可以定神。晚上,我们借宿在县城一个机关单位里,学校的工友张师傅是我的表叔,他也随我们前往,为我们提供后勤服务。记得,每餐的菜都是清炒辣椒和豆角烧茄子,然而,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当年的各科高考试题是那样的朴实无华。语文题除了作文,就是加标点符号、修改病句和翻译文言文之类。高考作文题是缩写一篇文章——《速度问题是*治问题》,独特的体裁让考生们措手不及。数学卷中的证明题是证明《勾股定理》,可见当时对基本定理和概念的重视。计算题中有一道是应用题——计算美国物价经过四十年后的每年增长率,命题者别出心裁,将思*教育与数学知识融为一体,间接地给学生们上了一堂*治课。
今天看来,当年的高考题虽然简朴,但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这样的题目也足以难倒一大批丢下锄头拿起笔头的考生。后来,进了大学后我才知道,那些上山下乡的城市“知青”中的大部分人都年近三十,有的已经结婚生子,仍然没有放弃他们的大学梦,实在让人震撼。年,我以高出本科控制线28分的优异成绩被江西师范学院数学系录取,我父母拿到当年盖有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公章的录取通知书时,老泪纵横。然而,当年不是所有人都有我这样幸运,很多青年学子梦断高考、止步“独木桥”,成为他们终生的遗憾。今日,国家的经济大发展带来了高等教育的大变迁,当年的精英教育早已变成大众化,录取率从当年的6.5%变成80%以上,这是时代的进步,他们是幸福的。
四十多年前的高考,给我们留下许多美好而又沉重的记忆。她树立了我们的理想、锤炼了我们的意志、速成了我们的知识;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更让我们学会了感恩——感恩父母、老师和乡亲;感恩家乡、社会和时代。
二、父亲的家书
我的家乡在赣北,称父亲为“爹”,虽然有些土气,但听起来却让人感觉亲切和温暖。父亲出生在一九二七年,和中国人民解放*同庚,今年已有九十四岁的高龄。父亲的身高在一米七三左右,虽算不上高大魁梧,但体格硬朗、身材匀称、五官俊秀,特别是他那挺拔的鼻梁,深邃的双眼,特别具有男人的魅力,难怪总听母亲说,父亲年轻的时候,是个远近有名的的美男子。
我和父亲的感情一直都非常深厚,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对我从没有打骂和训斥,只有关心和疼爱。
当年我在外地读大学,父亲常常和我鸿雁传书,互相诉说着真挚的感情。虽说父亲只读了三年私塾,但他的文笔却是很好。他的每封信一般是两页信纸,开头总是两个字:“敬儿”,落款总是四个字:“父亲亲笔”。信的内容不外乎说:“我和你妈妈身体都很好,不要挂念,要好好用心读书......”、“现在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我们家分到了二亩多田地,日子好过了很多,你该用钱的地方就用钱,特别是在吃饭和买书方面不能节约......”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父亲的书信成为我最好的精神食粮,它不仅能化解我想家之苦,还能为我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迷惑与烦恼,回想起来,至今都感到温暖。每当听到负责送信的同学喊我拿信的时候;每当看到父亲那熟悉字迹的时候,我那种开心和兴奋无法言表,这种快乐延续到我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
当年我曾经有心收藏了父亲的许多书信,把它装订成册,后来为了节约用纸,我用书信做了草稿纸,在它的反面演算数学题,把书信弄得面目全非,搬家时把它给弄丢了,至今想起来惋惜不已,如果现在留下这些书信,该是多么珍贵。因为它承载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骨肉亲情、记录了一个儿子的成长经历、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如今,父亲年事已高,处在人生的暮年,当年挺拔的身躯已变得弯曲,但他仍然用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热爱家乡、与人为善、诚恳待人的优秀品德感染着他的子女和孙辈们。
他的儿女以及孙辈们都很尊重和孝敬他老人家,在沿海城市工作的外孙们,常常买好飞机票,接他去看海、看外面精彩的世界,令他喜笑颜开。他常说:“我的命好,到老还能见到许多‘世事’”。我想,与已经去世多年、吃了一辈子苦的母亲相比,父亲是幸运的。我和父亲至今仍然没有生活在一起,父子相隔一百多公里的距离,两人之间仍然有着当年的那份思念与牵挂。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便利,我和父亲现在再也用不着写信,然而,我还是十分留恋那鸿雁传书的形式和年代,因为那种独特的感受现在再也无法体验。
父亲的家书是我心灵深处的一盏明灯;如山的父爱蕴藏了我人生最宝贵的精神富矿!
三、家乡的老屋
我在家乡有一幢老屋,那是我爹和我娘在中年时期,经过艰辛万苦建造而成,那年我十三岁。
那是一幢大三间的瓦房,俗称明三暗五,带有阁楼,上下用木板隔开,特别是堂屋非常宽敞,经常当作当时小队的公共活动场所,还在里面放过电影。墙面大部分是由土砖组成,地面也没有任何装修,仅有的装饰品恐怕就是堂屋上方一副书法——“将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这是出自我当教师的二舅舅手笔。
老屋背靠青山,山上树木茂密,翠竹青青。房屋左侧有一条溪流,到了春天,流水潺潺,发出悦耳的音乐声。门前有个宽敞的院落,俗称道场,它是夏夜乘凉的好场所,我们搬上竹床,带上老蒲扇,在道场周边撒上驱蚊药水,一边数天上的星星,一边听隔壁邻居碧茹表婶唱山歌,享受着山乡带给我们的静谧和安详。
道场边栽有好几棵不同品种的树木,夏天,它们给我们带来凉爽,冬天,为我们遮风挡雨。门口右侧是一棵柏树,虽然不是十分雄伟,但也枝繁叶茂,四季常青。记得我小时候在树干上刻过一行小字,但是几十年过后的今天,怎么也找不到它的痕迹。
门口左侧有三棵杉树,它气势不凡,高度已经超过屋顶,那是我娘当年栽下的树苗,这三棵杉树,就像我娘那样,永远高耸在我们的心上。
老屋门口是条乡级公路,是家乡通往外地的必经之路,早些年,我们去往县城就在门口等候班车,只是如今班车没有了,当年的繁华变得冷清和寂寞。
经历四十二年的风风雨雨,再加上无人居住,老屋早已老态龙钟,屋身到处斑驳累累,濒临坍塌,门口也是杂草丛生,一遍荒芜,与周边相邻的现代化楼房格格不入,似乎成为博物馆,于是,我们决定拆掉它重建。四十二岁的老屋在现代化推土机面前,只用了几分钟时间就荡然无存,然而,当年从这作小屋里泛出的明亮灯火,还有那一阵阵欢声笑语,以及几十年的悲欢离合,永远烙印在我们心灵深处。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不管我们身在何方,老家就是我们的根。在故乡的泥土上,我们的生命和生活将会更加真实、淡定和从容。
四、回乡随想
猴年岁末,我趁假期闲暇,回了趟老家。一是探望年迈的父亲,二是临近春节,家乡的亲友们喜事连连,我正好借机沾沾喜气;同时和往年一样,去看望一下健在的长辈们,与他们唠唠嗑。
如今,老家留守的村民寥寥无几,以老人居多,大部分村民都在县城购置了房产并长期居住,成为新一代的城里人;田地基本上不种,留下的除了几间老屋和几亩田地,再就是他们的户口。当年的中学,如今传来的不是读书声,而是鸡鸭的鸣叫声,因为随着乡村的机构改革,原来乡行*早已不复存在,学校变成了养鸡场。原来乡中心小学,学生几百人,如今只剩下二十几个学生和几个教师。
面对此情此景,让我心里顿时涌出一丝莫名的失落和伤感。当年,乡村鼎沸的人气、琅琅的书声和袅袅的炊烟到哪里去了?然而,今天从附近高速公路上传来的汽车喇叭声、从山前新建的高铁轨道上传来的列车轰鸣声,又给寂静的山乡带来些许生机。
令人可喜的是,如今的农村到处洋楼林立,别墅成群,原先旧屋破瓦的屋场正在逐渐被现代化新村所替代,到处充满新时代的气息,让人着实感到惊艳。我姨娘家住在乡镇旁,几年前就建了三层小楼房,家里装修和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生活特别方便和舒适。这次正逢我表弟的儿子结婚,婚礼的排场和消费丝毫不逊城里人,十多辆婚车披花戴彩,浩浩荡荡;婚宴请了几十桌,还请了婚庆公司;更有意思的是,新郎和新娘早就喜得贵子,可爱的小宝贝见证了爸妈的婚礼,让我们忍俊不禁。
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策的落实,广大农村正走在脱贫致富的大路上,这是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不敢有的,如今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这些可喜的变化都来自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同时,我希望家乡的绿色资源能充分得以利用,调整好产业结构,让更多的农民工变成农民企业家和产业主,让更多的人都自愿回归农村、回归大自然,让广大农村成为人间天堂。
我希望,我们的梦想能在不远的将来变成现实,于是,在我解甲归田的那一天,能够在生我养我的土地上享受蔚蓝的天空、品尝纯净的山泉、呼吸清新的空气,美哉悠哉。
农村富则中国富,农村强则中国强。
作者简介:张席敬,年出生,九江柴桑区新塘乡人,中共*员、副教授,东华理工大学教学督导员。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数学系,业余文学爱好者,散文《红烛颂》、《青松赞》、《母亲的挽歌》,诗歌《美丽的长新,我的家乡》等作品发表在《九江日报》、《中山文学》、《鄱阳湖文学》等报刊、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