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内心的穹顶下获得安静简单生活之在西伯 [复制链接]

1#

行走的青苔

序言:

比起隐居形成的被迫单纯,我们是否能够拿回人生的决定权?

界限是自如之源,真正的界限,在“我”。

我们是唯一应该对自己萧索的生命负责的人。

最初读《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是二月,那时,我被孤独、无助、绝望锁住。三月,作为慢学校共读书之一,不时翻上几页,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比之二月已有绝大不同,对文字的敏感度与解读方向都有颇大变化。2月20日山野、城市初对比P-一天中的断句节拍组成了一曲乐谱。八点鸟儿到来,九点三十分一缕阳光扫过防水油布,小狗在*昏时分玩耍,海豹在下午出现,月亮倒映在水桶中:完美的机制。这些微不足道的约会是林中生活的大事件。我等待着它们,期盼着它们。当它们突然降临时,我认出它们,并表达致敬。幸福变得简简单单:就是等待一些我们明知将会发生的事情。时间出色地安排了这突然出现的一切。城市的定律截然相反:人们苛求的是,出人意料的新鲜感必须一刻不停地处于饱满盛放的状态,新鲜事物的烟火永无止境地充斥时间,用转瞬即逝的花火照亮他们的夜晚。一下想到在八美的日子,的确宁静许多。身处旷野,更有机会看到大自然每一刻的美,感受心灵的冲击。日子也真的简单许多。03月14日共鸣之外

再读,共鸣之外又生出些新的想法。

是不是城市就真的“出人意料的新鲜感必须一刻不停地处于饱满盛放的状态”呢?在拿城市和森林做对比的时候,有没有一些预设的认知、看法和观念呢?城市的一切也有时节:路边和花园里的枝条只在春日抽出嫩芽;冬日晨跑,会被虬结枝干带着苍劲伸向天空呈现出的孤独震动;城市没有海豹,沙河上却有白鹭掠过的身影;许多清晨,七点前后,从客厅大窗向外看去,太阳红得夺目,慢慢自对面那幢楼的楼顶升起;晚上偶能见到月亮,当然没有藏区星云的璀璨,仍是月亮,伴着云彩;冬日夜跑常被梅香环绕,也都很美,不是吗?03月14日隐居P隐居生活使人的雄心缩滅到可能的比例之内。行动事项范围变窄的同时,每项体验的深度却增加了。阅读、写作、捕鱼、登山、滑冰、林中漫步……生存仅剩十五种活动。隐居将我们隔离起来,进入一种被迫的单纯,无需面对诱惑,不用做取舍。但本质上,生活的决定权在我们自己,包括愿意留下多少种活动。界限是自如之源,真正的界限,在“我”。那些“微不足道的约会”是不是大事,在于我们如何对生活中的诸多事务做价值排序,在于观念、目标、当时处境,并不仅是城市的责任。即使活在森林中,如果放纵懈怠,真能领悟到林中那些“微不足道的约会”并将其视作大事吗?若是,又哪里出来这样的说法——P79住在小木屋时,松懈的精神威胁着人们。有多少孤单的西伯利亚人在摆脱了社会的一切强制性之后,深知再也不会有别人看到自己的形象,最终的下场却是萎靡地躺在堆满烟蒂的床上搔挠自己的疥疮?鲁滨逊很明白这一危险,因而决定为了防止自己堕落,每天晚上必须盛装打扮,坐在桌前用餐,就像在接待宾客一样。03月14日城市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我想,城市里的最大困扰并非城市的问题,而是人类自身的问题。绝大多数的人,终我们这一生,都无法摆脱对金钱的需求。无论是为了肉身存在还是满足精神所需,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我们可以减少物质需求,让生活简单,但很难完全脱离金钱和物质。因此,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城市是一个工作的地方。工作带来的压力让人紧张、焦虑,再叠加生活日常,特别养育儿女、处理不同关系的不容易,艰难、疲惫、焦躁就成为主要感受,这种感受主要发生在城市。许多时候,这种生活模式下的我们去到荒野,是借助过往积蓄暂时摆脱生活本身带来的压力。进入荒野自然,不问世事,令人放松。被生活折磨得钝化了的感知能力得以恢复,只是,到底只能是暂时。欲而不得,距离的拉开,会让我们生出美化倾向。至于被深深诟病的城市之病: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娱乐至死……仍是人的问题,不是城市本身的问题。03月14日关系的力量

城市有许多美好。比如,友人聚首可以是享受、是滋养。

相比隔空对话,我更喜欢面对面交流,自其间体验人的温度。拥抱、碰杯,一起大笑,眼泪浸出时递过来的一张纸巾,被握住的手……距离的拉近、肢体的接触帮助我们放松,话题可以很深,也可能极度私密。昨天下午那场愉快的对话,不仅有相互间的看见,还触发了觉察与反思。女友跟我说起一段过去的恋情——他说,“这些年你辛苦了、委屈了,我会珍惜你的……”她笑着说:“不知道为什么陷进去,结束后难过了好久,是因为对方说‘偕老’,这是我内心深处的渴望吗?”我摇摇头:“不是‘偕老’,是被看见,他看见了你这些年的不容易。”女友一下子红了眼,泪水浸了出来——作为同样独自抚养孩子长大的单身妈妈,实在理解这种艰难被看见带来的震动。那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甚至许多时候无力示人的地方。被看见、被怜惜,如何让人不心动?随后,她自桌子对面移到我身边,想和我有更多接触,我却顿时发觉自己对肢体触碰仍然敏感,不自觉地往稍远的方向移了移。女友觉察到了,问我是不是对肢体接触有戒备。——呀,我好喜欢这种坦然、直接的交流。没有隐瞒,我坦诚点头,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会对肢体接触如此敏感?即使是一位和我同性别的女性。先锋有一种氛围,同事们喜欢通过肢体接触表达情谊,我欣赏他们之间的自然与自如,但我不行。任何人、即使来自我欣赏的同事的触碰都会让我触电般地瞬间紧张,身体僵硬。我尝试过接纳,的确做不到。这是为什么?我在紧张、或者恐惧些什么?想起去年夏末,惨案发生后,我自死亡线上走下来,第一次与一位久别的友人见面。我满心惊惶,暗自埋怨活组织活动的朋友,为什么叫来一个对我如此熟悉的人?又多一个熟人知晓此事!见到他,我本能地停住脚步,不知进退,更不知如何开口,只逼着自己把微笑挂到脸上。友人迎上前,冲我微笑,说:“来,抱一个。”我在稍作挣扎之后,强迫自己接受了这个拥抱。真实的拥抱让我感受到温暖、放松。我觉察自己并不反感这个拥抱,甚至在那满心凄惶的时刻感受到了拥抱的力量。后来,多少次徘徊在死亡边缘,接受过更多的肢体接触,尽管大多时候都能自接触获得安慰与力量,但在触碰来到的那一刹那,仍会本能地紧张。除了对孩子,我极少主动发起肢体接触。我在紧张、或者恐惧些什么?这是这个下午的觉察,值得持续探寻、思索。结束时,我主动拥抱了女友。03月14日再说看见

女友告诉我,她一直没有想明白自己为什么会陷入上一段恋情,一直找不到原因。

我看见了。对话中,我讲到课程困扰,我总是啥都想加到一节课中去,急于告诉学员更多。女友分享她对师父与师姐课程的感受:“师父只讲三分,师姐习惯讲七分。”一言点醒梦中人!国画讲求留白,恰到好处的留白方能呈现画的意境之美。在教育中,讲三分是要余下七分的空间给学习者自由生长,生发出真实有效的教育之果。对这三分的要求,远高过填满所有空间的七分甚至十分。所谓取舍之困,是眼界、水平的提升空间,是正当其时的挑战。女友还说,以前读我的文章总有一种距离感,尽管也觉得说得挺好。这一段读我的文字,距离感没了,就是听身边友人讲故事,情感真实而丰沛,常被打动。我也被看见了。看见与觉察还发生在人的层面。素来,我对女性对话的兴趣并不那么大。和男性相比,女性话题更多流于琐碎或情绪泥淖。朋友中,能够酣畅淋漓对话的女性少于男性。但这一次,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傲慢与偏见。所有这些都源于人与人的近距离接触,关系的价值与力量在接触中彰显。我们活在关系中,每一段关系可能是麻烦与负累,也可能成为生命的滋养。在于我们如何界定关系,并找到不同关系的交互模式。“亲密有间”这一总的良好关系模式放到不同的人、不同场域,仍需不同。《象与骑象人》的这段阐述,我深有同感,并以此自我警示:我们需要跟他人互动并紧密联结,我们需要一份归属感。追求极端个人自由相当危险,因为它鼓励人们离开家庭、工作、城市和婚姻去追求个人及事业上的成就,但也因此切断了最能帮助自己实现理想的关系。03月14日生命的主人

我们的观念、我们对世事人生的解读左右我们看待事务的视角,那是言行的决定性因素。

又想到*菊之言:生活凭什么就要低于诗和远方?没有必要做这样的分野。诚哉斯言!并非将城市和山野做对立性解读,不是看到城市的美好就否认山野,我仍然热爱山野。城市与山野不是对立性存在,为什么要用对立的视角来诠释呢?更在于,我是否有足够柔软和灵敏的内心,去欣赏和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并在状态不够好的时候,自我调整或者变换场域,自不同环境重拾力量。里尔克说:

如果你觉得你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你不要抱怨它;还是怨你自己吧,怨你还不够作一个诗人来呼唤生活的宝藏。

约翰?巴勒斯在《看待事物的艺术》中说:

我们向世界说话的语气便是它对我们使用的语气。付出最好的,获得最好的。

我们是唯一应该对自己萧索的生命负责的人。做生命的主人,需要懂得并做到:无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我”都必须无条件地完全负责。是否要、以何种方式活出生命的丰润与姿彩,也在自主选择。03月14日最后的思考

我想,慢学校本月主题“简单生活”并非生活的目的,而是“简单生活”可以成为探寻人生、追求幸福的一种介质、一种值得尝试的生活模式。

但最终,仍需我们在持续的思考、体验、践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和属于自己的幸福。这个过程未必容易。只是,磨砺,是新生的必经之路,孤独、困扰、挫折,都有可能成为成长的基石、生命的滋养。顾远去岁同我探讨这个话题,说:“一些感悟非经历无以深刻。”年12月到年2月,近一半时间游荡在云南、藏区,经过那些痛苦的怀疑、反思、叩问,被泪水浸泡、被孤独折磨到几近发疯,终于找到更多的宁静、平和、喜悦。内心的柔软与灵敏日渐苏醒,似乎更有能力看见不同环境里不同的美。但不是说所思所想全都做到。比起过往,只是可以更多做到一点点。这些,仍是给到自己的目标和期许。人们可以在内心的穹顶下获得安静——这是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

青苔于蓉城

年圆周率日晨起所思

MORE假如人生只余一个手提箱——那些生命中的断舍离讲两段倾听和接纳的故事吧!|疗愈和自我成长没有得到妈妈的看见,仍要成为我自己这每一步的艰难都是重建人生的基石

藏地逃遁日记我和彭小华——岁末,用一段关系回顾前半生

文:青苔

编:青苔

教育、心理、衰老、死亡

阅读、思考、记录、创造

行走的青苔

有你同行,缘分如此美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