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赵训张江南塞北任平生5 [复制链接]

1#
把时间交给阅读

山羊的话:本台从即日起,连载赵训张先生的长篇著述《江南塞北任平生》。赵先生是山羊在伊克昭盟师范学校求学期间的中文老师。先生年生于江苏扬州,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被分配来到鄂尔多斯任教,八十年代后期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先生的长篇著述,详尽记录了先生那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先生那渊博的学识和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心口如一、待人以诚的可贵品质,让我们感佩不已!

春节过去,天气刚刚回暖,局势又紧张起来。日本*子打过长江,扬州已沦陷。眼看要沿运河北上,高邮危在旦夕。外祖父决定,男丁留下看家护店,他领着妇孺家眷下乡避难。我父亲虽然是个大男人,但却是个读书人,没有干实际事务的本事,脾气还大,留下无用。弄得不好还要坏事,让他领着我们一家,一起下乡。外祖父的佃户在东边乡下,离城不到二十里。那里认识的人比较多,住房好找一点。经过事先安排,等我们来到乡下时,住处均已有了着落。外祖父一家住在一个大庄子,这大庄子有一、二百户人家。庄子里还有一、二家小店铺,买点针头线脑、火柴蜡烛、咸盐草纸之类很方便。庄子东头有一条河,四通八达,赶集、进城,乃至去里下河一带都行。我们一家住在一个独家村,就是这个村子只有一户人家。虽是一户人家,房屋却不少,我们一家人住进去,并不觉得拥挤。独家村在大庄子的西边,相距不足百米。所以,跟外祖父家仍然经常来往。关键是,房钱、伙食、日常用度都得自行负担了。父亲这时已没有收入,又没有积蓄,只好跟外祖父借钱。这个情况我是在年到高邮探望母亲时,母亲告诉我才知道的。母亲拿出一个经摺子给我看,说:“这就是你爸爸当年跟外公借钱时用的经摺子。”我接过来一看,摺子的封套上写着“恩深义重”四字,是父亲的亲笔。摺子里写着一笔笔借钱的日期和钱数,还盖着父亲的印章。一页一页看过去,已经写了不少页了。总共借了多少我没有细算,大约有三、四百圆罢。后来我到镇江见父亲时,讲了经摺子的事。我说:“五、六百圆哩,你准备怎么办?”他怔了怔说:“没有那么多,三百几十圆罢。”可见他记得清楚,但却不提还债的事。这笔债父亲至死也没有偿还。对照他亲笔写的“恩深义重”那四个字,父亲的行为用“忘恩负义”来形容,应该说是很贴切的。

在独家村住下不久,一天深夜,忽然远远近近锣声大作,间杂着还有“砰!砰!”的枪声。我们全被惊醒了,吓得不敢出声。好一会儿我悄悄问父母是怎么回事,父母低声解释并安慰道:“大概是土匪来打劫了。我们这儿是独家村,土匪不会来的。别害怕,放心睡觉。”锣声、枪声闹腾了也就半个多钟头,渐渐平息下去,我们也渐渐睡着。第二天上午,母亲领着我和两个姐姐到大庄子看望外祖父一家。他们担惊受怕一夜,最后平安无事。土匪的目标是另几户人家。因为乡间各庄订有联防公约,这个大庄子的有关人员发现土匪来袭,立即鸣锣报警,同时鸣枪吓阻。附近村庄闻声响应,于是便爆发了一片锣声、枪声。这一片声响未伤及任何人,却颇具威慑力。土匪虽未闻声就逃,却也不敢久留,仔细搜掠。掳得一些衣物粮食后,就匆匆上船而去,所以被抢劫的人家损失并不大。这些盗匪伴着战乱而生,只抢实物,并不伤人,跟那种杀戮成性、怙恶不悛,不光劫财,还要抢人的惯匪还是大有差别的。

土匪抢劫的事就像一块石头扔进水面,激起一阵波澜后不久便复归平静。接着父母就忙着为我解决上学念书的问题。那时乡下没有学校,可是不远不近处总有一间私塾。外祖父住的大庄子就有那么一间。父亲先去联系入学事宜,除了谈妥念什么书,什么时间上学、放学,付多少酬金外,还跟私塾先生说好,不可用戒尺打我的手心。用戒尺打学生手心,是私塾里最常用的体罚方式。上私塾而没被打过手心的几乎没有,因而学生间常常交流一些被打而不至于太疼的招数。其实那只能是心理上的预防,属于精神疗法,自我安慰。小小掌心,被那又厚又沉的戒尺打下去怎能不疼?关键是看先生打几下,是否用力。不让先生打我的手心,这可是破天荒的事。那位私塾先生大概看在我父亲是新派知识分子、又是中学教师的面子,诺诺连声地应允了。

入学的事办好,父亲又去赶集为我买书。一天他买回两种版本的《百家姓》。一种是手工制造的毛边纸印的,纸质毛糙发*,除了一行行文字,没有任何装饰;一种是机制纸又称白报纸印的,纸质光滑洁白,文字上方有插图,每一行文字之间有线条隔开。父亲说我会喜欢毛边纸印的,母亲说我会喜欢机制纸印的,然后把我叫去选择。我比较以后,选择了机制纸印的那一种。母亲高兴得大笑起来,父亲则有些不好意思。我望着他们问:“这是怎么了?”母亲说:“我们打赌了,看你喜欢哪一种,结果我赢了。”许多年之后,当我对“美”有了些美学理论的认识时,当然理解毛边纸印本才是美的,那么简洁、朴素、大方、养眼,而机制纸印本就显得太繁琐、俗气了。母亲的审美观与儿童相近,所以能猜中我的喜好。父亲研究过儿童艺术心理,却在实践中不会应用,输得并不冤枉。

《百家姓》就此成了我在私塾里的第一个课本。这个课本其实是个真正的识字课本,不用讲,也没法讲。先生教你念,你就跟着念。四字一句,两句一押韵,琅琅上口,很好念的。今天教的今天念会,明天背诵无误,先生便再教新的。教课的分量按你的接受程度来定,由少到多,每个学生各不相同,颇有因材施教的特点。所以在私塾一共读了几年,并不表明究竟读了多少书。快的早就过了识字启蒙阶段,念上四书五经,属对作文了。那慢的还在那儿吭哧吭哧念“三、百、千”哩!我念的这间私塾有十七、八名学生,年龄大小不一,课本也不一样。除了念书,还要习字。学生很勤奋,先生也够辛苦的。

私塾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诵读教过的课文,而且要大声诵读,所谓“书声琅琅”就是最好的写照。早读是每天必作的第一件事,学生是不许迟到的。进屋坐好,打开书本,马上开始诵读。嗓音有粗有细、有高有低,有的慢条斯理,有的扯开喉咙似在吼叫,诵读声能传出很远,就像一场节奏紊乱的混声大合唱。先生见此多作期许状,乡人听此亦多作赞许状。如果读书声渐渐低了下来或者时断时续,先生便会用戒尺在桌上“啪”地猛拍一下,同时大喝一声:“念”!于是诵读声便又忽地高扬起来。我后来省悟,为什么很多人把上学称作“念书”?就是因为现代学校产生之前,在私塾学习就是要大声念书,已经成为众人根深蒂固的通识了。

我把《百家姓》念完后,照例又念了《三字经》、《千字文》。接着还念了一点叫什么“杂志”的书,里面主要是农村常用的各种词语。诸如作物、蔬菜、树木、花草、农具、用具、牲畜、家禽、食物、衣著以及天文、地理、人伦、世情等等。这个教本没有念完,我们和外祖父家就一起回到城里。我也就结束了在私塾念书的经历。

这次下乡躲兵荒,是我第一次接触农村,一切都很新鲜有趣。眼睛见到的景色、人物,跟城里的不一样,鼻子嗅到的气息、气味也跟城里的不一样。总的印象是美好的。唯一感到不好的是下乡的城里人全都患上了疥疮,有的还是脓疱疮。我们家也无一幸免,只不过父亲母亲生的疮比我们少得多,我们这几个孩子,除了脸上生得少,浑身上下没一处不生疮。疥疮浑身痒得难受,脓疱疮不光痒,还散发着一股臭气。不仅自己难受,还让别人跟着难受。农村人也有生疮的,不多。即使生疮,也轻得多。出现这种现象,大概是城里人的抵抗力不如农村人,孩子的抵抗力又不如成年人的缘故吧。有传言说,那一年生疮的人特别多,是日本*子施放细菌造成的,我们听了将信将疑。后来知道,生疥疮是一种叫疥虫的很小的虫子在人的皮肤上造成的病患,跟螨虫专在你鼻子上作害,让你患上酒糟鼻子一样。战乱使人群流动,不适应异地环境和病原体的人,就容易患上异地常有的疾病。有病就得治。中药西药一起上,偏方秘方一起试。口服的、涂抹的、熏蒸的全都来。虽然有所减轻,却始终未能根治。其间还吃过许多次青蛙(当地称为田鸡),据说可以解*。是否能化解疥疮之*未见明确效果,青蛙腿那蒜瓣肉却鲜美异常,让我们好几次大快朵颐。直到回城后又过了段日子,这难缠的疥疮才逐渐痊愈。

三、父亲抛弃了我们

这时高邮城已被日寇侵占,社会情势反倒比沦陷前夕平静了些。外祖父家仍回原住处,我们家在北门外大街的一个巷子里租了几间房子住下。不久,又搬到城内百岁巷住下。只记得有一天狂风大作,沙尘满天,屋内到处落满尘土。这种坏天气从未见过,所以印象极深。后来在内蒙古见识了许多沙尘暴,才知道那次见到的坏天气真是小菜一碟,不算什么事儿。过了夏天,父亲藉口到未沦陷的里下河一带找事做,离开了我们。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父亲对我们的离弃,我们小孩子在事先自然难以察觉,就是母亲也没有起过一点疑心。父亲和母亲从来没有吵过架,甚至连争执都很少见,父亲说什么,母亲就听什么。真是夫唱妇随,略无嫌隙。父亲如果有外遇、养情妇,甚至娶个小妾弄回家来,母亲也不会呕气、吵闹,而会觉得很正常。怎么能想到父亲竟然把整个家庭都抛弃了呢?后来长时间音讯全无,也只当是战乱期间交通阻隔、邮*不通的缘故。反正生活全靠外祖父接济,母亲也就没有什么不安。

父亲前往的里下河一带,泛指江苏省中部地势比较低洼的地区,兴化(读若花)就位于这低洼地区的中心,俗称“锅底荡”。其他如泰州、泰县、泰兴、东台、如皋等地方也与这“锅底”相距不远。大体上运河之东、淮河之南、长江之北,直到海边都属于这个范围。这个地区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只要有船,哪里都能去。八年抗战期间,这里一直由中央*和新四*控制着,始终没有沦陷。盐城是新四*指挥部所在地,泰州是中央*老巢。父亲到那里谋事可谓名正言顺、冠冕堂皇,谁能想到这竟是脱身之计?后来断断续续得知,父亲不知通过什么办法,早已与后来成为我“小妈”的焦先生取得联系,离开高邮后直奔泰兴,二人一块同居了。

为了把他们的苟合装扮得合情、合理、合法,特意在当地报纸的广告栏登了一则“结婚启事”。启事以极简短的文字宣告他们二人于年某月某日结婚,“诸亲友恕不另简”。这行径太自欺欺人了。这长宽仅如一指的广告,怎能掩盖那缺德、违法的本质呢?道德方面的评判暂且不说,用法律的准绳来衡量,父亲的行为已经犯法,是不容置辩的。他并未离婚,又再次结婚,这则广告就是他重婚的铁证。要知道,中华民国的法律是禁止重婚,禁止纳妾、禁止遗弃妻子和子女的。作为已结婚十几年,生育了六个子女(最后一个产后夭亡),为人夫、为人父的男子,公然再次“结婚”,是不是触犯了法律?妻子无谋生技能,子女均年幼,竟然绝情而去,遗弃不顾,是不是也触犯了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则更有《婚姻法》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保护合法的婚姻、家庭。父亲之所以没有受到惩处,完全是因为母亲善良、忠厚和优容的品质和性格,以及她头脑中的“三从四德”等封建思想、任何不幸都归之于命运的迷信思想所致。除了承受、忍让、母亲不会对父亲采取任何抗争、报复的手段。父亲肯定看准了母亲的性格和弱点,才敢于如此肆意妄为。

父亲和小妈把那一条窄窄的“结婚启事”剪下,装在镜框里,挂在房间墙上。我见过。但是当时的诸亲友一概不知,后来知道他们同居的事,却谁也没有见过那则广告。一是诸亲友谁也不来他们的家,即使有来的,也没有进过他们的房间;二是不知父亲和焦出于何种考虑,后来把那镜框取下收起来了,诸亲友即使进了房间也见不着了。

父亲于年秋突然去世,与焦的“婚姻”维持了20年。赵氏家族的人从来没有承认过这是正式的、合法的婚姻。那则广告等于白做。我们定居镇江不久,祖母也从扬州来到镇江伯父家养老。因为祖母最宠爱我这个孙子,所以我几乎每个星期天都去看她。不光是为了得到她的爱抚,而且还为了在伯父家饱餐几顿好饭菜,吃一些伯父为祖母准备的糕点和时鲜水果。父亲只在过年过节时去看望一下。焦作为“儿媳”本应与父亲一同前去,但直到祖母去世,她没有去过一次。以什么身份去见面呢?实在不好说,干脆不去。我的母亲则堂堂正正过上一年半载便来一次镇江,住在伯父家,看我,看祖母。年,祖母卧病在床,母亲特地从高邮赶到镇江侍候,喂饭喂水,端屎端尿,伯父一家深为感谢。祖母去世,棺柩运回扬州祖坟安葬前,先在镇江发丧吊唁。我的母亲和伯父母一样披麻戴孝,行礼如仪。焦知难而退未曾到场。父亲则避开时间,单独跪拜哀悼。然后掉头就走,怕与母亲见面,也怕别人问话。

父亲与焦的这桩“婚姻”不仅切断了与赵家“诸亲友”的关系,而且也切断了与焦家“诸亲友”的关系。焦的父亲得知女儿与我父亲“结婚”的消息后,立即派长子到泰兴把这个败坏门风的不肖女带回来。焦实在无法违拗父兄的严命,只好跟着长兄回家。父亲不舍,一路相送。不想经过一座桥时,焦忽对父亲叫道:“赵八雁,你要是真爱我,就跟我一起来!”说罢纵身跃入河内。父亲见状,也跟着跳了下去。焦兄赶紧呼救,行人纷纷援助,不一会将二人打捞上岸。所幸时值初冬,河水较浅,二人并无大碍。他们得救后不但不感谢众人,反而埋怨众人不该施救。焦兄见其妹竟然以死抗争,长叹一声,不再理会,迳自回扬州向老父复命去了。老父愤恨之极,去世时留下遗命,断绝父女关系,不承认这个女儿。

他们跳水自杀的那座桥叫“安x桥”,二人后来生了四个孩子,便以“安、桥、跳、水”分别命名。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孩,生后不久夭折,占去了一个“安”字。

第二个孩子是个男孩,叫赵训桥。“文革”第二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分配在上海某设计单位工作。年在家中上吊自杀,年仅三十。训桥禀赋聪明,性情温良,唯稍嫌内敛,与我较亲近。刚刚成家立业便弃世而去,实在可惜可悲。我曾问过焦和训跳其死因为何,皆语焉不详,或以抑郁症对之。我妻猜测,是被其母与妻两个女人逼死的,或可备一说。训妅(后改为红)则认为是不堪忍受“小老婆生的”这一污名带来的压力而自绝。我以为,一般人的风言风语或可忍受,如果其妻或岳家有人以此相辱,则必不堪承受。训桥不智,然殃及后代,焦与父均难辞其咎。

第三个孩子也是男孩,取名训跳。赵训跳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专业。原分配在天津某单位工作,训桥死后为照应其母调回镇江,在一所电子学校任教。后入*,升任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直至退休。与我关系尚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每逢春节就给我来一个电话问候问候。其妻之姐曾任镇江市人事处长,姐夫是江苏省*区的司令或副司令。因为有这层关系,所以训跳在80年代初给我来信说,若是想回镇江工作,他可以帮忙。我已完全适应内蒙古的生活,又刚调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不久,加上妻子毅仙坚决拒绝跟我去南方,所以就辞拒了,算是辜负了他的一番好意。训跳的妻子文化程度不高,初中毕业,但是管理家务的能力挺强,生性又比较泼辣,曾与焦发生矛盾,搧了焦一个耳光。焦被二儿媳妇打了个耳光的事迅即从镇江传到淮阴,训强得知马上写信告知远在内蒙古的我。这真应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民谚了。但是她对我这个从未谋面的大伯子大概有些许好感吧,一次与训跳通电话时,她竟接过话筒跟我对上话。我夸赞她管家辛苦、有功,又说了些训跳的弱点,希望她们互谅互让,互相帮助,把日子过得更加和谐、幸福。她听了说:“你还真了解你的弟弟。”训跳工作后将跳字改作眺,因为用跳字作名字太有点奇怪,人家问起来,难以解释。

第四个孩子是个女儿,叫赵训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一直在镇江任中学教师。其自私、乖戾,种种毛病,得自其母而较其母尤甚。与我陌如路人。

这几个儿女都很讳言父母的婚事。须知,“小老婆生的”这句话会使他们很觉羞惭,其伤害力比骂你是“私生子”(内蒙古鄂尔多斯方言叫“圪泡”)还厉害。其实关键在于你究竟是不是,不是,那只是辱骂而已,连一根汗毛也伤不着。如果是的话,那伤害可就至深且巨了!可是,在镇江的教育界,年纪大一些的人谁不知道他们的老底?虽然这种认识是封建意识,但是它潜藏太深,改造太难,依然是很现实的存在。这几个儿女当然不用对他们父母的结合负责,但是残存的旧意识,如朔风般的闲言碎语,不能不使他们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父亲和焦的行为不仅破坏了原来的家庭,让妻子儿女遭殃,也祸延后来的儿女,害得他们一辈子不得轻松。

父亲去世以后,焦不得不通知我的母亲,说明她是知道自己的身份和位置的。母亲立即领着大姐训美、弟弟训强从淮阴赶到镇江奔丧。焦也打电报通知了我,但我那时已被划为右派分子,正随全班同学一起在上海郊县嘉定县徐行公社金家宅村实行学习、科研、劳动“三结合”,回去似有不便;加上离开父亲的家已有八年之久,从来不通信,心里早已觉得父亲与我的父子关系其实只有生物学上的意义,在社会学、伦理学上已无关系,所以决定不回去。大姐后来写信告诉我,丧事办得很隆重,灵堂挂满了輓联、輓幛,摆放了很多花圈。来弔唁和祭奠的老师和学生尤其多。我想这是社会对他应该有的评价,毕竟他在镇江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了,大节也还是不亏的。后来弟弟们向镇江中学校方申请遗属补助,校方同意,按月发给母亲遗属生活补助费。这表明社会上、组织上承认父亲和母亲的婚姻是合法有效的,是持续存在的。补助费发了许多年,直到年母亲以90高龄去世方罢。

(你想完整阅读和保存赵训张老师的长篇著述和山羊平台的其它作品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