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真的了解美人鱼吗真实的人鱼不仅不 [复制链接]

1#
图片为网络资料,仅供参考

最近热播的《恰似故人归》不知道大家看了吗,这种人鱼角色在古偶中屡见不鲜,像《斛珠夫人》、童年回忆《天地传说之美人鱼》等等,剧中描绘鲛人、鲛族非常奇幻美丽。加上西方一贯以来对美人鱼的各种具象化,让我们造成一种印象,人鱼很美,人身鱼尾,充满了神秘和空灵。但是俗话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今天,让我们抛开神话,翻开文献,看看中国的人鱼到底什么样?

现在的编剧大大们基本把人鱼描绘成一种神物。但根据文献的描绘来看,中国的人鱼应该是一种比较低等的生物。关于人鱼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上古奇书《山海经》中,符合人鱼形象描述的动物就有好多种,而且它们都具有一定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1、赤鱬。在《山海经南山经》中记载:在青丘生活着一种人面鱼身的异兽,声音像鸳鸯叫(配鸳鸯叫声),吃了它身上不会长疥疮。嗯,这个鱼……我脑补了一下长相,嗯……不敢吃。

2、人鱼。《山海经北次三经》中说:一个叫龙侯的地方,有一种人鱼,鱼身四足,叫起来的声音像婴儿哭一样,人吃了不会发精神病。(问号表情)一说到婴儿哭,大家应该就能想到它的原型:是的,娃娃鱼,学名叫做大鲵。根据生物学研究表明:大鲵是由3亿6千万年前古生代泥盆纪时期水生鱼类演变而成的古老的两栖类动物。所以从古至今,中国对于娃娃鱼的记载是非常多的,除了山海经之外,还有《太平广记》、《本草纲目》、《尚书》、《水经注》中都有提到。

3、陵鱼。《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记载:在北方的海洋里生活着一种异兽,人头鱼身,有手有脚,可以在岸上行走,也可以在水里游。这里所说的北方海洋应该指的是朝鲜半岛沿海一带。因为在清代的志怪小说中,描绘的陵鱼就生活在高丽北部一带的沿海地区,它们会诱惑男人到偏僻的荒滩,然后吃掉他们。这个和希腊神话中的塞壬海妖特别像有木有~~

4、氐人。在《山海经海内南经》中说:氐人国在建木西边,人面鱼身无足。这个外形就跟我们大家认知的人鱼非常相似了。相传,氐人是炎帝的后裔,现在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人自称是氐人的后代。

5、鱼妇。《山海经大荒西经》曾经记载:有一种鱼,半身偏枯,一半是人形,一半是鱼体,名叫鱼妇。据说是颛顼(zhuānxū)死而复苏变化成的。颛顼是*帝的孙子,在他死去的时候,刚巧大风从北面吹来,海水被风吹得奔流,蛇会变成鱼。已经死去的颛顼便趁着蛇即将变成鱼而未定型的时候,托体到鱼的躯体中,为此死而复生。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和颛顼结合在一起的生物叫作鱼妇。这个形象其实挺暗黑的。因为人其实已经死了,只是寄生在某个东西上,以另外一种形态存活。(大家自己脑补吧~)这个东西倒是没有人吃,一般是作为纹饰或者图腾描绘在陶罐、壁画等载体上,这种信仰在远古时期有非常多,可能是跟对鱼的生殖崇拜有关。

大家是不是注意到了,我在讲述的时候,没有在人鱼前面加上美字。因为中国人对于半人半鱼这种形态的生物的定义,依然还是动物。那么中国人鱼美不美这种说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从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品种来的,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鲛人。鲛人这种传说最早起源于西晋时期的一本神话志怪小说《博物志》,里面说到:"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南海水中有鲛,在水中生活像鱼一样,从来不放弃纺织的工作,它哭的时候能哭出珍珠来。等它们织够了鲛纱,就会浮出海面和沿海的商人通商,用鲛纱换取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后世关于鲛人的记载也多沿用于此,甚至到了宋代的《太平御览》中还记载了鲛人报恩的故事,说有一个鲛人从水里浮出,寄居在沿海一户人家,她每日都卖绢布,等要离开的时候就,向主人要了一个器皿,流出了许多眼泪变成了珍珠,她就将这些珍珠赠与主人,用作报恩。从这个层面看来,我认为鲛人的原型有可能是生活在南海边的熟悉水性并且有的原住民。

整体看下来,中国人鱼的传说从古自今都没有提到它们长得好看,并且大部分是把它们当做低等生物来看待的。只是后世的人们认为,会织出绝美绡纱和哭出珍珠的生物,必然是长得美的吧,再结合西方一些神话传说,才产生了中国美人鱼这样的说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