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李老板反映,自家池塘的*颡鱼出现大批量死亡,一天伤亡上百斤,主要症状为烂头烂身,并伴有花肝、胆囊发黑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颡鱼,作为一种无鳞鱼类,在养殖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烂身病。该病是一种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性疫病,主要危害1龄以下的鱼类。该病潜伏期长,从感染到发病死亡需要15-20天。如果发病,应及时治疗,治疗越早,治愈率越高。
*颡鱼“烂身”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症状,病鱼通常游水,局部皮肤呈马鞍状,发白、浅表性溃烂,严重时全身皮肤溃疡,有的肌肉也发生严重溃烂,胸鳍和背鳍基部发红、溃烂,部分病鱼继发感染败血症后腹部膨大,尾鳍溃烂,下颌和腹部发红,病鱼摄食量减少。因为发病时水质都比较恶化如亚硝酸盐超标,所以一般此时又极容易造成亚硝酸盐中*。
*颡鱼“烂身”的发病特点
1、从苗种到成鱼皆可发病,一般2-3两的鱼最容易出现。
2、发病死亡率很高,死亡量大,开始每天死亡几条,不控制可能几天就会发展到每天死亡上千尾甚至上万尾。
3、常见于密度大,投料猛,有机质多的池塘,特别是氨氮或者亚硝酸盐较高的池塘更容易爆发。
4、喜欢乱用药,特别是消*和杀虫的,药品使用频繁,水质被破坏恶化严重的池塘也容易爆发。
5、长期不清塘,池塘老化、底质差的池塘也容易爆发该病。
*颡鱼“烂身”,养殖户需要坚持“防大于治”,做好平时预防、水体消*、底质改良以及投喂等管理,避免发生病害影响养殖效益。
1、控制放养密度
容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根据自身池塘条件和管理水平,合理控制好密度。盲目增大放养数量也容易在高温期引起缺氧的情况,导致*颡鱼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发病。
2、保持良好的水质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到了养殖中后期,各种养殖鱼类的摄食量和排泄量都很大,水质极易恶化,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必须加强水质管理,适时调节水质。
3、避免寄生虫的感染
从烂身病的病因可以看出,外伤是造成鱼类烂身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外伤除了拦网、运输等操作可以引起外,还有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虫的感染也可引起,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控制好寄生虫的感染,减少外伤,避免烂身病病原的入侵。建议定期使用山西康派本草驱虫散,本草驱虫中具有多种中药成分,易于穿透细胞和虫类的生物膜结构,使细胞膜内的营养物质流出,从而破坏细胞完整性,阻断寄生虫生物酶的合成,达到灭杀寄生虫的结果。可以防控指环虫、车轮虫、斜管虫、小瓜虫、锚头鳋、孢子虫、三代虫、中华鳋等常见寄生虫。
4、定期进行预防
当前高密度集中化养殖,一方面带来水质的恶化,一方面增加了动物机体的易感性,要减少疾病的发生,必须做好预防工作,定期采用改底、调水、培菌,同时定期拌料投喂鳃腐康,鳃腐康具有多种名贵中药成分,主治烂鳃、赤皮、烂身、疥疮、打印病等常见细菌性疾病,能够有效抑制有害细菌,促进凝血止血,增强免疫力,降低烂身发病率。
塘口出现*颡鱼烂头烂身问题的老板请立即使用本草驱虫散+鳃腐康,这两种药都是纯中药的国标产品,安全性非常高,没有任何副作用,也不会有耐药性,更不会出现抗花肝、胆囊发黑现象(花肝、胆囊发黑主要是化学杀虫剂及抗生素使用超量,肝胆负担过大引起),同时也不伤水质,今年已经帮众多塘口解决了问题,效果反馈非常好,一个疗程下来寄生虫无影无踪,鱼出血烂身现象也恢复的非常彻底。
有需要的老板请立即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