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发展概况 [复制链接]

1#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中医学下的二级学科,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外科疾病防治规律与方法的一门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学习、发掘、发展和提高中医外科学,我们必须了解其发展历史。

一、发展简史

在原始社会,人们穴居野外,在劳动和生活中易遭受六淫、*蛇、猛兽等外来伤害,创伤感染常见,不断尝试用草药、树叶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以减轻不适,逐渐积累了原始的治疗方法。石器时代,人们开始用石针即“砭针”、竹刺、骨针等来剌开或切开排脓。

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上已有疾自(鼻病)、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疥等外科病名的记载。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从事医疗活动的人,各有所长,周代渐出现了医学的分科,在《周礼·天官篇》中有“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四大类,其中“疡医”即是外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创、折疡。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痈疽、冻疮、皮肤病等很多外科疾病的诊治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外科理论已逐渐完善起来。《内经》不仅论述了中医的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经络等,还有不少中医外科基本理论,标志着中医外科基本理论已经初步形成。《内经》涉及20多种外科疾病,记载了针砭、烫贴、按摩、醪药、猪膏及手术等多种治疗方法,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还阐述了化脓性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如《灵枢·玉版篇》:“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荣气不行,乃发痈疽”。)和病理过程(《灵枢·痈疽篇》说:“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等。

汉代张机(字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对外科的发展影响巨大。记载的大*牡丹汤治疗肠痈、乌梅丸治蛔厥等外科疾病的方剂仍在临床应用。而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伤寒、杂病等内科疾病为主的思路、方法与方剂同样也可应用于外科疾病辨证使用,必要时稍作加减,疗效显著,如麻*连翘赤小豆汤、麻*加术汤、桂枝汤、麻*桂枝各半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汤、金匮肾气丸、竹叶石膏汤、当归四逆汤等。中医不分内外妇儿,都应学好《伤寒杂病论》,融会贯通,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西汉前后的《金创瘛疭方》是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可惜已失传。《后汉书·华佗传》记载了华佗(字元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创造性解决了外科手术的诸多问题,进行世界上最早的剖腹术,后人尊称其为外科鼻祖。

晋末龚庆宣撰写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遗方》,记载了痈疽的鉴别诊断、“波动感”辨脓和脓肿切口应在下方等诊治方法,记载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比其他国家应用要早多年。同时代的葛洪对外科也有很大的贡献,在他的《肘后备急方》中总结了许多有科学价值的经验,如用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录,用疯狗脑敷治狂犬咬伤。

隋朝巢元方等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原病理学专著,书中对不少外科疾病进行了阐述,认识到疥疮由疥虫引起,漆疮与过敏体质有关。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记载了很多脏器疗法(如食羊靥、鹿靥治疗甲状腺肿大)、葱管导尿术和许多外科方剂等,对外科影响较大。王焘的《外台秘要》载方0多种,有不少外科方剂,很有参考价值。

北宋时期提倡革新,三大发明相继出现,经济、文化和科学繁荣发展,中医外科也进入了一个各家争鸣的阶段,在外科的病因病理分析上重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治疗上注重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内治外治并重。国家出版的《圣济总录》中提出了“五善七恶”来辨别外科疾病预后,后《太平圣惠方》则进一步完善了这一辨证学说,并总结了内消、托里等内治方法。陈自明撰《外科精要》,强调对痈疽应辨证施治,区分寒热虚实对症治疗,同时又强调了疮疡的整体疗法,反对单以开刀敷药为能事,载有托里排脓的多个方药,至今仍在临床中应用。

元代的外科著作,有朱震亨的《外科精要发挥》,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其成就以齐德之著的《外科精义》为代表,该书总结了元以前各种方书的经验,从整体出发,指出外科病是阴阳不和、气血凝滞所致,治疔疮疡应辨别阴阳虚实,采取内外治相结合的方法。《世医得效方》是一部创伤外科专著,对伤科有重大贡献,标志着伤科从外科独立出来。

中医外科到明清时已较为成熟,出现了系统著作和不同的流派。汪机的《外科理例》提出了“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并创制玉真散治疗破伤风。其他还有王肯堂的《疡科准绳》、申斗垣的《外科启玄》、陈文治的《疡科选粹》、窦梦麟的《疮疡经验全书》等都很有特色。陈司成的《黴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的专著,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砷剂治疗梅*的记载。清代的外科著作,尚有陈士铎的《外科秘录》和《洞天奥旨》,顾世澄的《疡医大全》,都各有特点。吴师机的《理沦骈文》专述药膏的外治法,总结了不少治疗学上的新成就。近代张山雷于年所著的《疡科纲要》,内容简要,不仅对中医外科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理论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还引用了西医的理论解释中医的发病机理。这为后世中西医结合开创了先例,对外科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明清时期形成了三大外科学术流派,影响深远,设专题讲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事业不断发展,中医外科学也获得了新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医学教育、临床医疗、科学研究、基本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编写了多版《中医外科学》作为全国中医学院外科教学的教材,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医外科学的理论知识更为规范与系统。同时中医外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也有了较大与较快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不少的中医外科人才。此外,还编著出版和重印了大量的中医外科学专著。现代多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新契机,年,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医大学)中医药学院杨柳教授等完成了教育部21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中医外科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并实现全国免费共享,建立了课程内容、自测练习、教学PPT、教学视频、技能训练视频、学生作品一体的立体教材,掀起了教学改革的浪潮。临床涌现出许多中医外科特色疗法,如自血疗法、火针疗法、热烘疗法、截根疗法、封包疗法、烧伤的中药制痂法和湿润暴露疗法、切开挂线法或拖线疗法治疗高位肛瘘、尿石症的中西医结合总攻疗法等,研究了一系统中成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明清外科三大学术流派

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流派是明清时期的正宗派、全生派和心得派。

(一)“正宗派”以明代陈实功(字毓仁)著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该书详载病名,各附治法,条理清晰,十分完备,体现了明以前的外科主要成就。后人有"列证最详,论治最精"的评价,对外科影响很大。该书重视脾胃,指出:“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故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主张应用外治法和手术治疗疾病,并倡导脓成切开,位置宜下,切口够大,腐肉不脱则割,肉芽过长则剪,方法有效沿用至今。

(二)"全生派"以王维德(字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

该书提出“阴虚阳实”的学术思想,创立了以阴阳为主的辨证论治法则,把复杂的外科疾病分为阴阳两类,如痈阳、疽阴等。主张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的原则治疗阴证。自拟阳和汤、醒消丸、小金丹、犀*丸等,临床疗效颇好。并"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汪机的《外科理例》,许克昌的《外科证治全书》有类似的特点。

(三)"心得派"以高秉钧(字锦庭)的《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该书提出“外疡实从内出论”,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指出:“夫外疡之发,不外乎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标本,与内证异流而同源也。”并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将三焦辨证与外科上、中、下三个部位不同发病特点相结合,指出:"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俱发于中也。其间即有互变,十证中不过一二。"辨证用药受到了温病学说的影响,应用犀角地*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至今还在临床应用。

(赖梅生)

例题:

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是()

A.《内经》B.《五十二病方》C.《刘涓子*遗方》

D.《难经》E.《诸病源候论》

2.明清时期外科形成多种流派,较有影响的三本著作是()

A.《外科正宗》、《外科枢要》、《外科理例》

B.《外科证治全书》、《外科全生集》、《外科启玄》

C.《疡科心得集》、《外科全生集》、《外科正宗》

D.《外科全生集》、《外科理铡》、《外科证治全书》

E.《疡医大全》、《外科正宗》、《医宗金鉴》

3.我国第一部论述梅*的专著是()

A.《疡科准绳》B.《霉疮秘录》C.《疡医大全》

D.《外科正宗》E.《外科证治全书》

4.《疡科心得集》的作者是()

A.高锦庭B.余听鸿C.顾世澄D.吴师机E.叶天士

了解更多《中医外科学》内容,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