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壮明秀分院特色疗法小儿推拿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的较好办法 http://m.39.net/pf/a_6113618.html

01

小儿推拿的释义

小儿推拿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纯中医特色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并非是现在的新技术,也并非现代某个人所创立,小儿推拿起源于秦汉时期,盛行于清明时期,民国时期当时民国*府“废止中医”的*策影响小儿推拿沦落于民间,几近灭绝。新中国成立后,小儿推拿才得到正规发展,近几年,国家大力宣传发展中医事业,老百姓对中医有了重新的认识,小儿推拿疗法以其“安全、高效、无痛苦、无*副作用”等优势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小儿家长所接受。它通过调整身体阴阳、通龙路火路来纠正机体的偏正偏衰,提高小儿机体的各项机能;缓解、解除小儿病痛;未病先防,提高小儿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广泛应用于小儿泄泻、呕吐、食积、厌食、便秘、腹痛、脱肛、感冒、咳嗽、哮喘、发热、遗尿、夜啼、肌性斜颈、落枕、惊风等疾病。

02

疗效

小儿推拿疗法的功效是缓解、解除小儿病痛。如果小儿有病,按摩小儿身体的某一部位,通过经络穴位的联系作用,使其体内的相应脏腑产生生理变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未病先防:通过按摩,小儿气血调和,经络通畅、阴阳平衡、正气充足,因此可以起到不得病、少得病的功效。防病传变:小儿得病后传变较快,易发生危急状态,小儿推拿可以起到预防发病、防止传变以及发生危急病症的作用。

03

推拿方法

小儿推拿手法应轻快柔和,有的手法虽与成人推拿相同,但手法动作及操作方法却不一样。治疗穴位有时也和成人不同。

常用手法:

1.推法:用拇指面(正、侧两面均可)或食、中指面,在选定的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称直推法;用双手拇指面在同一穴位起向两端分开推,称分推法。

2.揉法:用指端(食、中、拇指均可)或掌根,在选定的穴位上贴住皮肤,带动皮肉筋脉作旋转回环活动,称揉法。治疗部位小的用指端揉,大的用掌根揉。

3.捏脊法;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患儿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两旁,算作捏脊一遍。此法多用于小儿疳积,故又称“捏积”。

4.推脊法:用食、中指(并拢)面自病儿大椎起循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处,称推脊法。此法适用于高热。

04

辨证施治

现以小儿泄泻为例,试述推拿选穴。可根据病史及大便性状初步判断证型。

1.伤食泻

证见泄泻前有伤食病史,大便量多,气味酸臭,常夹不消化食物残渣,伴口臭、腹胀,多为伤食泻。

治则健脾消食,调腑止泻。

推拿推脾经用补法,推大肠经用清法。

2.寒湿泻

证见大便稀薄多沫,甚如水样,色淡臭味小,苔薄白或白腻,伴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症,多为寒湿泻。

治则健脾化湿,温中止泻。

推拿推脾经及推大肠经均用补法。

3.湿热泻

证见大便水样或蛋花样,泻下急迫,大便臭秽,量多次频,或夹黏液,伴发热、烦躁口渴等症,多为湿热泻。

治则清热化湿,调腑止泻。

推拿推脾经及推大肠经均用泻法。

4.脾虚泻

证见泄泻日久不愈,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夹不消化食物残渣,多于食后作泻,伴形体消瘦、乏力等,多为脾虚泻。

治则健脾益气,固肠止泻。

推拿推脾经及推大肠经均用补法。

05

禁忌症

小儿推拿疗法治疗范围广泛,效果良好,但也有一些情况不适合使用,如下:

1.皮肤发生烧伤、烫伤、擦伤、裂伤及生有疥疮者,局部不宜推拿。

2.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蜂窝织炎、骨结核、骨髓炎、丹*等患者不宜推拿。

3.各种恶性肿瘤、外伤、骨折、骨头脱位等患者不宜推拿。

4.某种急性传染病,如急性肝炎、肺结核病等患者不宜推拿。

5.严重心脏病、肝病患者及精神病患者,慎推拿。

小儿疾病的病理特点决定了小儿发病容易、转变迅速,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会影响疾病的愈后转归,故推拿疗法应由专业医师执行,且必要时需配合内治法协同治疗。

审核:杰良

校对:小何

编辑:璐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