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排名新鲜出炉 http://www.beiningn.com/pmbcx/6471.html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医学昌明的新时代,更加幸运的是有*委*府领导我们战“疫”!
一、疫灾种类及范围
近代淮安灾害频发,疫灾尤多且重。
“清末及民国时期,传染病连年不断,天花、霍乱、黑热病、麻风病、雅司病、梅*等此起彼伏,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年,黑热病大流行;年起疥疮在县内大流行;同年至年梅*患者甚多;年天花普遍流行,患者死亡率高,麻面者多;年鼠疫流行,传染发病人数多,死亡人数亦较多。”
从年至年的18年间,仅淮阴一县,严重的疫灾即多达5次。
其中以年之后的黑热病大流行影响最大。当时的报纸《申报》曾予以报道:“为害之烈,以沿旧*河道各地为最,医院及宿迁、徐州、医院,诊治黑热病人数,统计如下:
年代年年年
清江浦人人人
宿迁~~人人
“此外,东海、泗阳、淮安(今淮安市淮安区)、涟水、灌云、阜宁、沭阳、邳县、萧县、丰县、砀山、沛县等,亦为黑热病患者人数较多之区。统计苏北黑热病患者,前后将至10万人。医院年共治黑热病患者计人。”相关的记录还有:
1、年,淮阴、涟水、泗阳、沭阳、宿迁、淮安等地黑热病流行,全(淮阴地)区患病逾10万人,且每年都在递增,死亡者无法记数。
2、年以后,苏北地区黑热病大流行,年为高峰期,据该年3月至6月统计,医院门诊黑热病人,病重住院人。
3、年到年间,淮阴地区黑热病爆发流行,据史料记载,农村82%的村庄都有黑热病病人,家庭成员感染率有的达到85%,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两例病人。在此期间,境内的东圩门外洪福庄一带(即今水渡口街道洪福村)多人,就有人患黑热病,死亡49人。是时淮阴被国民*府列为黑热病全国流行最严重的5个地区之一,为世界流行最严重的10个地区之一。
4、年涟水全县50多万人,有15万人染患此(黑热)病,个别地方死亡率很高。羊旗杆西梅湾一个村子,七八十户人家多口人,5年之内就死了多人。
5、年,王庄、苏嘴、顺河、钦工等地普遍蔓延,50%以上人口皆发病。
6、在淮阴地区的农村里发现82%的村庄都有黑热病,居民户口感染率有达83%的。几乎每家有一两名病人。有的村庄里黑热病患者的人数竟占人口总数的32%。
除了黑热病,其他传染病,如天花、雅司、鼠疫、肺结核、疥疮,亦呈多发状况。年3月北京*府内务部公布、年9月南京*府又重颁的《传染病预防条例》中规定的霍乱、天花、鼠疫、伤寒、斑疹伤寒、赤痢、白喉等10种法定传染病,民国时期在淮安地区都曾有爆发流行。虽然相关记载零星散乱或语焉不详,亦可见淮安疫灾之一斑。
天花:年—年,境内天花大流行,仅涟水一县,就有5万多患者,死亡率达30%以上。涟水一县,约死亡1.5万人。“年全县发病达5万多人。年后朱圩(今属大东镇)一个小庄子40口人,就有29人出天花。”
麻风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麻风病在全区散发流行。据不完全统计,患病率在50/10万左右。
伤寒、副伤寒:民国时期,淮安曾开展伤寒疫苗预防注射工作。年,医院门诊报告伤寒发病人,斑疹伤寒10人,死亡10人。
结核病:俗称“肺痨”“痨病”。新中国成立以前,因缺少相应的结合药物和有关的防治措施,死亡率很高。民国时期,涟水县内结核病发病率很高,年,高沟乡高峰村周庄许培林家,有20多口人,患肺结核先后死去12人。
雅司病:俗称“猴子疮”,为年日本侵略*传入。首先在淮安县城区发生,继而在农村普遍流行,抗日战争爆发后,雅司病在苏北普遍流行。年,雅司病在浴室里普遍传播,后年年发生,有增无减。据不完全统计,年,淮阴地区雅司病患者约占人口总数的6-8%,患者乡村比城市多,男性比女性多。据《中华医学杂志》年报道,前,淮阴城区仅雅司病患者就占居民人口的6%-8%。根据以上这两则记载可知,当时淮阴地区雅司病患者数目达30万到40万。
霍乱、副霍乱为三种烈性传染病之一。-年,霍乱在淮安全区流行,死者甚多,淮阴县、淮安县疫情最重,几乎家家都有患者。从年起,淮安县霍乱、副霍乱不间断流行近30年。年,钦工周围纵横20余里,霍乱发病率占总人口的50%左右,平均每天发病近50人,死亡18人。年,徐杨和钦工霍乱流行,死亡数十人。
霍乱、副霍乱在涟水县的历史上也曾流行猖獗。-年,曾三次大流行。年涟水县高沟镇霍乱患者达0多人,最严重时每天死亡20余人,街上棺材被购买一空,高沟闭市1个多月。涟城和其它集市及农村,也有发病。年,涟水县佃湖街(今石湖)死于霍乱的就有多人。
盱眙县在民国时期在很长时间内属安徽省,这一时期也曾大规模流行霍乱。年夏,盱眙县城霍乱大流行,每天死亡数十人。年、年夏,马坝、仇集大流行,有的人家死绝,有的村人死去一半。年夏,县城再次霍乱大流行,数百人丧生。
年夏,盱城霍乱大流行,死亡多人。年夏,盱城又一次霍乱流行。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前,流脑在淮阴地区各地经常爆发,加之医疗技术落后,死亡率极高。
流脑在历史上曾是危害境内人民健康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19世纪初期死亡率高达70%-90%。年以后,使用磺胺类药物治疗,病死率下降到10%左右。
关于流脑流行的记录,以金湖县情况为最严重。年4月,官塘一带脑膜炎流行,死亡余人。
痢疾:前,痢疾在淮阴城乡经常流行,连年不断,无法根治。
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白喉病在淮阴地区多次流行,死亡率较高。
年,国民*淮安县卫生院曾收治13例(白喉)病人。
疟疾:前,疟疾在淮阴地区普遍流行,因患恶性疟疾而致死的患者不计其数。年以前,夏秋季疟疾发病最多。几乎村村户户都有病人。
年秋,盱眙县高桥等地的局部村庄疟疾爆发流行,发病率高达51%。
年,脑膜炎、回归热、麻疹等病流行,淮阴全区1.3万余人患病。
回归热:俗名“盘灾”“汗症”。年,涟水县内大流行,据资料记载:岔庙街东一个庄30多户,户户有病人,发病率90%以上。年,成集乡罗庄10余户人家,9家有患者。
“民国时期,淮阴县患疥疮者占人口总数的近一半。”民国时期,淮阴县人口约35万到44万,患者总数在20万左右。将疥疮列为疫灾之一,是因为疥疮虽不危及生命,但患者痛痒难当,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很大,而且通过接触传染,容易扩散,危害不可低估。
清代光绪末叶施行新*,成立民*部卫生司统计处以职司全国卫生统计。民国肇始,因袭清制,但卫生调查未能切实举行。年南京国民*府复设卫生部统计各司,各项卫生统计渐有眉目。从已有的资料看,年以前的统计很少,民国北京*府对传染病危害的统计较少,南京国民*府则较多。但是因为民国时期南京民国*府长期处于内战不休外患不绝的状态之下,卫生事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各项统计仍然是不完全的。即便如此,从以上不完全统计数据和史籍上简单描述来看,亦可见此时淮安疫灾之多之重。
二、疫灾数据分析
疫死率很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死亡数占病患数比例大,二是占总人口比例大。以洪福庄为例,人口余,患病,死亡49,占病患者数之约50%。死亡数占总人口10%;又如,年涟水天花之疫,死亡1.5万,占病患者总数之30%,占全县总人口0.3%。
以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看,疫灾亦当为第一。因为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甚巨,范围广,时间长,是名副其实的切肤之痛。如疥疮,患者奇痒难当。到年,淮阴县患疥疮者占总人口的半数,对民众生活的影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再以黑热病为例。清江浦疫灾较重,半数以上人家有患者,患病人口比例在24%左右,即约四人中有一人患病。
很多传染病在淮安长期流行,甚至由烈性传染病演变为一种地方病。有些传染病在-年间,从未消失;有些疫种,如黑热病、雅司病等持续至年前后始被扑灭。其间多次流行或持续流行的有黑热病、天花、雅司病、疥疮、肺结核、流脑,等等。如:黑热病,从年算起,至年,30年时间一直在淮安地区肆虐,且多次爆发流行。再如:肺结核、疥疮等,也都是长期流行。
疫病流行范围广,往往淮安地区,甚至是整个苏北地区,都是一个很大的疫区。黑热病即如此,据史书记载,年,苏北淮阴县、泗阳县等县瘟疫流行黑热病,达余万人。
三、疫灾的救治
迟至年,淮阴各县公安局明确一名警察专事卫生防疫及公众卫生工作,后各街道指定一名兼职清道夫,负责街面清扫工作。这是卫生防疫事业开始纳入地方*府公共职能的明确记载。
地方精英与民间组织在疫灾救治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诊治、施药、学术研究、民众医疗知识的普及等诸方面。主力*当然是医生,也有一部分地方贤达参与。有能力进行疫灾救治的首先是民间医生,主要是中医,如骆筱峰、沙亦恕、孟乐天、马孚兴、戴拱北等,积极研究治疗方法,担负起疫灾的救治重任。在进行疫灾救治的同时,他们还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联合乡贤救济流民和灾民,比如设棚施药等。当然,其时医学学术团体的增多也和向南京国民*府争取中医的合法地位有一定关系。
年,淮阴城区建立医药研究会,年,成立淮阴国医公会,均创设医学期刊,发表研究文章,积极进行中西医的理论汇通研究工作,试图用中医理论来印证西医学说,用西医的诊疗手法和药物来弥补中医药的不足。中医喉科沙亦恕首先使用白喉抗*素配合中药制剂治疗白喉,收到药到病除之功效,震动医界。
年,国医公会在都天庙设施医施药处,有马孚兴、戴拱北开办“国医学社”,收学员40余人。此后,淮阴“国医公会”每逢疫病流行季节,都在都天庙设立施医施药处,为贫苦病员服务。
利用针灸治疗霍乱,在《盱眙县志》中有多处记载。年夏,盱城霍乱大流行,死亡多人。回民马耀宗、理发师郑德全、菜农刘尚义等,以针灸抢救患者。年夏,盱城霍乱再次大流行,天天有成批人死亡。城内中医杨淑涵、王干清等发起,各界人士捐款救济,在财神庙设急救门诊,张子珍、杨庆堂、宋孝先等参加值班。贫苦人免费就诊,重症者到药店取药……再以针灸辅之,进行抢救。年夏,盱城又一次霍乱流行,城内医务人员献医献药,全力抢救,免费治疗。
在瘟疫爆发流行时,中医和西医医生积极救治,在平日医生也悉心研究传染病的预防救治技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民国年间,痞块病(黑热病)流行,对人民健康危害极大,骆筱峰悉心研究,精制“疫痞煮*丸”“疫痞降矾丸”“硇砂化痞膏”等中药制剂,治疗痞块病,治愈颇多。著名中医孟乐天借助德国西药,结合中药治疗黑热病,被淮阴北乡一带病家视为救星。
人民*权及其*队所属的医疗机构也积极参与了传染病的救治。-年间,新四*二、三、四师医疗卫生机构,在淮阴多处活动。新四*卫生人员积极参加战争救护,救治大量的伤病员;还为地方群众救治和扑灭黑热病、霍乱、回归热等烈性、急性传染病;组成卫生防疫队到根据地农村开展卫生防病和预防知识宣传。
年,仁河、岔河一带回归热流行,淮安县抗日*府给予免费治疗,历时三个月,共治愈患者多人。年又爆发流行,县人民*府成立巡回治疗组,携带大批特效急救药品,奔赴重灾区治疗20天,使人恢复健康。
年,涟水县高沟镇及附近地区再次流行霍乱,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在院长王志学的领导下,用自制生理盐水和针灸对病患进行抢救,使多病人免于死亡。
年,国民*江苏省民*厅设淮安黑热病防治分队,建站施诊,经费由省农业银行筹备处专门贷款给贫病者。年,医院组织黑热病防治小组,到复兴区设立“针堂子”……年,医院在苏嘴、王庄等地治疗黑热病人。年又到徐杨、钦工等地治疗黑热病,计治愈人。
另外,慈善机构清江红十字会和华洋义赈会对疫灾救治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医院在疫病救治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淮阴医院在三年内救治了2万2千多人次,而南京国民*府排除的黑热病研究队在年6月31日—11月期间仅救治了人。
年份收治黑热病人数
年3—6月人,其中病重住院人
人
人
小计人
病人自救,往往毫无效果,还贻误了救治时间。《申报》这样描述黑热病人的自救:“1、黑热病患者,以穷苦人为最多。若用新法注射,无论用TartarEmaliNeostan或Neostidosan,每人至少须费十五元。贫苦患者一人不易筹此巨款,辄恒聚为十五人,每人各出一元,共得十五元。以抽彩方式决定,何人应用此款治病。十五人中只有一人得欸(款)治病,其余十四人则只有坐以待毙。2、乡间术士,复乘机以谎言骗钱,每用铁瓷锋利之物,在患者腹上划线见血,云为治病,实则骗钱,收费恒至六元”。
在疟疾的治疗方面,史书记载也有相近的内容:“疟疾,新中国成立前,疟疾在淮阴地区普遍流行,因患恶性疟疾而致死的患者不计其数。除开点西药奎宁、中药汤剂应付外,基本束手无策,患者只得求助于‘香头’‘巫婆’,祛邪消灾,有的则依赖于躲(在疟疾发着之前李家躲到野外或亲友家)、吓(在枕头底下或衣服里放凶器)、醉(用烈性酒灌)、泡(将发热病人放到冷水中浸)等方法来对待。不仅延误疾病的救治,而且扩大了疟疾的传播范围”。看到这些描述,我们很难想象当时的人们在疫病灾害降临时,在无法掌控的异己力量面前是怎样的无助和惶恐。
四、教训与建议
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秩序是减少和应对疫灾的基础。承平岁月是人们得到健康、幸福的前提和保障。
注意农村医疗防疫事业的发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