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预防白癜风南都社论:财*支出侧重民生,要多起来更要好下去
近段时间,一个不经意的消息引来一场不小的争论:先是有媒体报道称,美国《福布斯》杂志推出 税负痛苦指数 榜单,中国内地的 税负痛苦指数 位居全球第二。9月19日,《人民》刊发题为《 中国税负世界第二 说法不实》的文章回应,文中有专家提出,税负是否 痛苦 不应只纠缠于税负高低,更应关注财*支出结构是否合理。这一时段中,社会各界对财*支出问题的关注和讨论显得异常热络。昨日,《人民》专文再谈中国税负问题,提及 2010年,全国财*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体育、农林水利、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城乡社区事务、粮油物资储备、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合计达到59601.82亿元,占全国公共财*支出的2/3 。而据财*部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全国公共财*收入累计74286 .2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 .9%,其中,民众关心的各类民生项目,如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城乡社区事务等支出增长均超过30%,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支出增幅更是分别达到58.3%和68%,远超同期财*收入的增速。仅从数据出发的感官判断,尤其是直接涉及民生诸领域的数字增幅,令人欣慰。当然,同一组数字,从民众切身感受来观察,却可能并不那么容易收获声调一律的回音。民生支出增加了,人们的体验为何会有差异?有专家表达观点认为,一些支出项目不可能实行普惠式的 全覆盖 。这无疑坦诚地展示了一部分现状,但也并未吐露完全的考量。基于受惠人群维度来衡量财*支出方向,有些项目从一开始就无意于 全覆盖 ,因为其立足点本就是弥补过往的*策差异、修正投入的侧重,比如巨大的城乡教育差距,就还需要财*侧重力度的再加强才可能最终得到扭转。在某些领域中,过去便 已经很不错了 的群体,对民生投入增加的感触不那么深,似可理解。而有些项目,则还属于在目前条件下尚未实现普惠式的 全覆盖 ,但 全覆盖 依然应当作为目标被加以明确,并需要靠不断扩大受惠群体的方式最终得到实现。近些年来专门针对农民权益所展开的诸项民生举措,从目前表现形式看,还处于矫枉的阶段,但无法回避的是,给予广大农民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不仅是取消农业税,不仅是目前状态下的合作医疗,还应有更多以往被忽略、被人为解构掉的领域,那些都是必须兑现的。财*支出中的民生投入不断增加,这是基于全民福祉的利好消息,而且应当继续保持这样的势头,无论是投入总量还是投入比例,都应当是一个持续性的*策导向。接下来的关键,则需要探讨另一种可能存在的倾向:即便是民生投入专门针对的群体,是否也存在感觉不到实惠的可能呢?目前对于公共财*支出的二十多项分类,如果进行穷尽所有可能的解读,或许每一项支出都可以或多或少地与民生挂上关系。这还是其次,在直接与民生相关的领域中,财*投入是一码事,投进去的钱最终如何花掉则是另一码事。《人民》昨日刊发短评提到, 不少城市建设项目都与民生有关,但先建漂亮的城市广场,还是先建保障性住房,群众心中的感受是不同的 ,所指向的亦是这一层面的忧虑。更不要说,那些花费巨资建立起来的公共设施,是真正投入日常使用还是锁起来到关键时候充门面,都是很值得详查的。除上述所列,即便确实如统计数据所示进入了民生领域,在进行具体列支开项、把钱花出去的过程,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刚性监督,还是存在无法落实到位的情况。钱是否用到了需要最迫切的地方?在 正常运转经费 、支持某某事业发展等模糊概念之下,可能恰是不少民众应当受惠、却无法实际感知的那些权益。过于宽泛的项目分类,只会让过往积弊稀释掉那些好不容易才多起来的民生投入。事关钱怎么花出去的问题,必须同步强调和重视投入质量的重要性,在此关键当口,惟有过得硬的民主监督,才有靠得住的民生感受。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十二个国庆日,选择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谈论琐碎而具体的民生话题,就是希望藉此探讨和重申国家之于国民的真正意义。 民生优先是*的执*追求 ,而让民生优先的承诺落到实处,需要让财*支出的侧重持续性向民生倾斜,投入不仅要多起来,更要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