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座上斜撑三尺床,病躯随意与低昂。
睡米有枕还成梦,不用乌皮作隐囊。
——《咏胡床》明·胡宽
在上期《明式家具系列(二):“凳”的发展及分类》中我们说到,“胡床”的传入,人们从席地而坐变为了垂足而坐,而早期的坐具因小巧便捷,被称为“流动的家具”,并为“椅”类的出现铺下了基础。
墩凳缺少包裹,倚坐其上之人思绪是无限扩张,椅子却是在墩凳的基础上多出了背板或扶手,将人框住,是谓之尺度。
那本期就聊一聊,各类凳式家具如何与靠背产生有机结合,发展成了各式各样的“椅”。
I.床倚凭几
双鱼欲寄诸亲故,安得陈遵凭几书。——《蔡州路中作五首寄都下(其四)》北宋·刘放
座椅正式出现之前,“靠背”的原型其实是独立于座椅之外的一件单独的家具,称为“凭几”。
它是席地而坐时抚凭或依靠的低型家具,最初的形状和“几”字甲骨文相似,两腿支起一根横木,平直或中间微凹。
正式场合中,凭几一般为尊者和长者所设,一方面帮助人们保持端正坐姿,另一方面也是照顾长者。日常休闲时,人们也会倚靠凭几获得放松。
为了适应人们的礼度要求或生活需要,凭几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材质与类型,例如直面与弧面、双足或多足、木制与陶制等,其多样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座椅的发展。
随着盘腿坐的“床”演变为垂足座的“凳”,凭几也演化为直接固定在凳面之上的靠背及扶手,形成了后来的椅。
II.椅之文化
“椅”为形声字,小篆从木。
“椅子”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唐代《济渎庙北海坛祭器杂物铭》中有记载:“绳床十,内四椅子”意为十件绳床(胡床)中有四件是可以倚靠的椅子,可见在唐朝时间,椅子便已初具雏形。
与此同时,凭几所承载的礼仪涵养也在椅子上得到了保留:人们休息时椅子会优先让给体力较弱的长者;有靠背扶手的椅子要比没有扶手的椅子或墩凳地位更高;正式场合有所倚靠而不倚靠,端正坐姿以表示对人的尊敬等。
中华文化绚烂多彩,但纵观历史发展,唐朝前的人文思哲多少带着一丝混沌与较为原始的探索。
高型家具的出现与普及影响了人们生活方式与思想格局的转变。高坐具使人端坐,视野更高更远,姿态带来了精神层面的影响,让人下意识地向上求索,追求更高的眼界。
但墩凳缺少包裹,倚坐其上之人思绪是无限扩张的。这也无形中投射在社会整体的意识形态上,因而多出了一些蛮荒混沌的气息。
椅子在墩凳的基础上多出了背板或扶手,将人框住,是谓之尺度。《论语》有言,“克己复礼”,无规矩不成方圆,座椅的出现收缩着人们的仪态与发散的思维,开始形成更为系统的思考,开始对世界了解得更加全面。
因此,自隋唐始,书法、诗词、曲艺、园林建筑、民间工艺等均出现了突破性的飞跃,进一步造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
除了文化思想上的影响,座椅也继承了礼度修养的精神。君王长者高榻,臣子后辈席地,这也反映在座椅当中。
在古时的正式场合,例如朝政、家族会议中,身份地位较高的决策者、年龄辈分较大的长者,其座椅高度、宽度、工艺装饰程度,均要比其他人的座椅更甚一筹。
现如今,我们无需恪守古时的封建制度,座椅的层级意义也由被迫遵从,更多地转变为了用以主动表达对他人的尊敬。
例如将更宽敞更舒服的座位让给老人、父母,将高度更高视野开阔的座位让给领导、会议主持者等。在与“座”或“坐”相关联的词汇中,大多数字眼也都是充满积极意味的,例如上、请、让、端、举等。
因此,中国人的礼让恭谦并不是无端、虚伪、片面的,它是依托于我们的礼仪尺度,根植在日常生活中的内涵修养,是民族格局与精神高度的重要体现。
III.安座其间
中国古人的性情会有目的地跟一些美好事物产生联系,谓之互雅,这是一种解放、创造的过程。座椅历经演变,于宋朝初步形成器制,时至明代,文人开始参与对家具的创作,不同类型的座椅诞生出了不同的性情与解读,身居其位,方悟其神髓。
座椅门类大体分为以下几类:靠背椅、扶手椅、圈椅、交椅、宝座,每一大类中含有若干不同小类形制。
01-靠背椅
在凳子面板之上增加靠背供人倚靠,即为靠背椅。
靠背椅产生于南北朝,唐代以后使用更加普遍。有一种说法是,靠背椅的诞生源自佛家打坐的禅椅,古时禅椅为座面宽大的“榻”,以方便人收腿盘坐,后增加了靠背供僧人倚靠。
唐代佛教盛行,此类座椅饱受欢迎,故而风靡民间,发展成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靠背椅。靠背椅时至如今依旧很常见,比起重要场合的专用坐具,它更加朴实,更加生活化,大道至简,润物无声。
伍炳亮大师作品《黄花梨罗锅枨灯挂椅》
此椅为传统灯挂椅形制,前腿施壸门券口,四足以“步步高”管脚枨相连。但并未“矮栳街板”,而是将罗锅枨撑起,以“弓顶”的姿态塑造出了质朴的力量感与线条美。
背板更是别有用心地选用了黄花梨大块遒团的纹理板材,在靠背椅踏实可靠的形象基础之上,更添一份生机与巧韵。
02-扶手椅
相较于靠背椅,多出两旁扶手则为扶手椅,在古代制度中层级也就更高一级。常与茶几、桌案成组呈对称式排布。常见的形制有官帽椅、玫瑰椅、太师椅。
官帽椅以其造型类似古代官员的帽子而得名,玫瑰椅造型低矮更为温婉别致,而太师椅是古代家具中唯一以宫职来命名的座椅。
手是除了面部以外,人类情感表达最丰富的部位,“扶手”意味着“规矩”。相较于靠背椅,扶手的增加使人情绪更为内敛,仪态更为端庄,更加适合用在正式的社交场合。
伍炳亮大师作品《明式黄花梨鹅头大号四出椅》
板腿施壸门,为人方正,足下皆安;
鹅脖立规矩,圆材曲行,变通有度。
搭脑垂复翘,昂首沉肩,挑担谋断;
片牙街曲直,不落口角,有始有终。
0-圈椅
圈椅作为民族传统家具,因其独特的工艺、深远的影响,往往被独立在扶手椅种类之外作为单独门类讨论。
圈椅的雏形可追溯至唐代,周昉所作《挥扇仕女图》中便有形似圈椅的家具出现。及至明代,圈椅的制作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圈椅堪称“和”之典范。
从形制上看,弧形椅圈环身而绕,面板方道,是谓天圆地方;从功能上看,扶手盘曲行游、端身恭座,靠板紧贴背部、承肩搭脑,是谓张弛有度。
明式圈椅因其极美的工艺性,极强的舒适性,被近现代设计师广泛借鉴,对世界家具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伍炳亮大师作品《黄花梨如意纹旧席面圈椅一对》
04-交椅
谈论明式家具座椅,除圈椅外,交椅亦是不得不提的又一经典。
胡床的风靡影响了人们垂足坐的生活习惯,其上增加靠背、扶手,便形成了交椅的雏形。帝王的喜爱使胡床沾染了尊贵之气,交椅亦是如此。
起初供君王将领游猎行军之用,于南宋风靡民间。因此在中式家具的陈设中,交椅的等级在一众墩凳、靠背椅、扶手椅之上,常作为主人位、贵宾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也便有了“头把交椅”〝稳坐交椅”等形容手法。
交椅的尊贵也体现在其功能上。人的最高需求是精神的自由,相比于其他座椅,交椅可随处搬动便于携带;有些交椅甚至可调节高度,端坐仰卧存一念之间。
这种心念所至、物为我用的自由也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伍炳亮大师作品《黄花梨背雕龙纹交椅》
此款交椅为圈背交椅,月牙环抱开怀大度,行至云头处先收笔锋再出顿挫。背板浮雕龙纹雍容华贵,坐面及脚踏施雕刻以呼应,前足后拱如奔前蓄力。身显潇洒写意之姿态,心有张弓搭箭之豪迈。
05-宝座
最少见,最为特殊的一种,应当是宝座了。
早在原始社会,部落首领便会垒石成座,覆上动物皮毛,以此彰显威仪统领子民,这也便是宝座的社会雏形。
因此在身份象征上,宝座独领一众座椅之首。且相较于交椅更为正式、肃穆、庄重,是社交场合里聚焦的中心点。
但宝座未必是众多座椅中最舒适的一类。古人讲究“修身克己”,位高权重之人亦思考在众人前列,要求自己“端坐、端言、端行以统天地方寸之间”,坐于宝座之上必须挺身领首,坐姿端正,这也是自省内修的品格彰显。
如今,宝座多用于国家、家族、商界重大会议场合以示庄重,或置于屋梁高阔的厅堂里,以中和空间的寥廓气息。
伍炳亮大师作品《红酸枝精雕西番莲花纹宝座12件、茶几9件、三弯脚西番莲花纹长条桌1件》该作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
言蔽
座椅继承了“席位”的礼度教诣,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礼仪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交任务。这也带来了座椅的分化与演变,最终形成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座椅门类。
座椅深化了人们垂足坐的生活习惯,人们眼中所见世间自然、日常生活均有所不同,姿态对精神产生影响,随之而来的是更高的眼界与更大的格局。
在中国人的眼中,座椅并非只是简单的生活工具,更是我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事实载体,并承载着我们恪守己身,尊重长者的谦逊品质。
垂足坐的改变宣告着人们进入高型家具的时代,墩凳座椅的变革也推动着桌案的演化,各式各样的家具随之出现,品类更加丰富,功能也更加完善。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式家具#